統一企業集團董事長高清願——樹立“三好一公道”的企業文化
“三好一公道”的企業文化
蘇國榮對筆者說:“統一集團能夠快速成長,關鍵在于統一的企業文化。”統一企業創辦之初,最大的股東吳修齊為它制定了“品質好、信用好、服務好、價錢公道”,也就是後來簡稱的“三好一公道”的經營理念。發展到現在,這已經成了“統一”的企業精神,只要一提到“三好一公道”,人們會馬上想到統一企業。
在“三好一公道”中,高清願又特別強調“信用”二字。成了臺灣食品業的“霸主”之後,他還是把信用二字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他說:“信用是企業家的無形財產。一個真正的企業家如果有人格,即便沒有資金也可以成為大企業家。人格和信用是用之不盡的本錢。”他常常告訴員工,同業之間的競爭是難免的,但是絕對不要說別人的壞話,只可以說自己的產品如何好。1987年,臺灣一家雜貨店的“統一牌”鋁箔包飲料遭人下毒,消息曝光後輿論嘩然。高清願說,“統一”雖然也是被害者,但是也必須負起社會責任。他決定在全省范圍內回收這種飲料,一時間企業的鋁箔包飲料銷售受挫。可是,由于統一企業勇于承擔經濟損失的精神,反而引起了社會大眾的同情和好評,于是市場逐步回升。結果,統一企業的知名度和顧客對它的信任度反而得到了提高。1992年,臺灣發生了轟動一時的麥當勞爆炸案。此事本來和“統一”並無關係,但是高清願還是決定他們在全省開辦的35家“肯德基”停業整頓一天,造成了29萬元的損失,但卻又一次得到了社會大眾的肯定。
只有接受過小學教育的高清願開創了一個“食品王國”,除了講信用,還有“無私”二字——“無私方成大業”。他認為,有私心人就會有偏見,有偏見就會讓人產生不滿,有不滿就會影響到公司的發展與成長。所以一個人如果無私心,那麼所有的事情就有一個標準可循,好的人就會留在公司為公司出力,公司就能發展和壯大。對外,他的戰略目標是不斷開拓銷售網絡。“誰會賣,誰的事業才會成功。”這是他從食品業的競爭中悟出的一個道理。1978年,他的統一企業與美國南方公司合作,在臺灣創立了第一家“7—Eleven”便利商店,提供即吃、即飲、即用的商品,獲得空前成功;1988年又與法國家樂福合作,把第一家大型超市引進臺灣。如今,“7—Eleven”已在臺灣開設了3000多家門市,平均每8000人就擁有一家。而家樂福超市在臺灣更是隨處可見。可以說,繼食品之後,統一企業的流通業也成了臺灣的老大。
高清願白手起家創辦企業,一路走來,步步成功。有人說他是臺灣版的“阿信”。這里說的是他的勤勞和節儉。就他不斷開發新事業的能力和不斷取得成功的秘訣而言,他則和王永慶一樣,都能與日本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相比。其中,除了善于管理、精于經營,還有東方人特有一種人情味。他說過:“我對于統一企業,就像是自己親生、一手帶大的孩子。這份感情,與隨之而來的責任感,一生都無法割舍。”這位大老板有了這份心,統一企業的企業文化當中也就少了西方那種斤斤計較,多了幾分敦厚與感情。誰能說這不是高清願的另一種精明呢?
本網獨家稿件,如需轉載請與我網聯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