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白先勇
本名:白先勇
其它名:鬱金、白黎、蕭雷
性別:男
出生年:1937年07月11日
籍貫:廣西省桂林市
個人簡介: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係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碩士。大學時代曾和王文興、歐陽子、陳若曦等創辦《現代文學》雙月刊,旋又創辦《晨鐘出版社》。現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教授,教授中國語言文學。著有散文集《驀然回首》等兩種,小說集《臺北人》、《孽子》等多種,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等多種。
寫作風格:
白先勇的第一篇小說“金大奶奶”,刊登于1958年九月《文學雜志》五卷一期。他的前期作品,作者的個人色彩和受西方文學影響較重;後期作品的現實性較強,藝術上日臻成熟。小說的內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舊日官宦世家的興衰,二是描寫大陸播遷來臺人士和旅美華人對故國家園的縈念,三是臺灣社會人民的側影。歐陽子曾出版研究《臺北人》的專書《王謝堂前的燕子》,認為白先勇作品的主題包括“今昔之比”、“靈肉之爭”和“生死之謎”。余光中則對白先勇的文學成就有如下的評述:“在主題上可以說為當代臺灣的中上層社會塑下了多面的浮雕,在技巧上可以說熔中國古典小說和西洋小說于一爐。”
照片:
![]() |
![]() |
![]() |
![]() |
![]() |
![]() |
年表:
年 月 日 |
年齡 |
重 要 記 事 | ||
1937 |
7 |
11 |
1 |
出生于廣西南寧市小樂園醫院,後遷回桂林。先祖為江蘇南京水西門人,回族,因做官而移居廣西。父親白崇禧將軍早年出生于桂林郊區會仙鎮山尾村。 |
1943 |
|
|
7 |
入桂林市中山小學。 |
1944 |
|
|
8 |
桂林大火,日軍逼近,隨家遷重慶,為避免日機轟炸,就讀于重慶郊區農村的西溫泉小學,後因生肺病回重慶市李子壩療養。 |
1945 |
|
|
9 |
抗戰勝利,隨父母由重慶回南京。住大悲巷、大方巷。曾遊中山陵、西花臺、燕子磯、無梁殿、秦淮河、夫子廟等名勝古跡,對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留下深刻印象。 |
1946 |
|
|
10 |
移居上海,住多倫路,後因肺病與傭人順嫂移居虹橋路花園洋房療養,病後回畢勳路居住,並入南洋模范小學。 在上海虹橋花園養病和念書期間,曾閱讀大量通俗小說和武俠小說,如《蜀山劍俠傳》、《粉妝樓》、《徵東》、《徵西》等。 在滬期間,曾與家人到國際飯店、大世界、沙勝大廈、黃埔灘、先施公司等地遊玩,到美琪、國泰、金城、大光明、南京、卡爾頓等戲院觀看梅蘭芳、俞振飛等京劇大師的演出和西方電影。白先勇由此熟悉了京滬文化,以及目睹了戰後上海由繁榮走向衰落的景象。 |
1948 |
|
|
12 |
由上海、南京、武漢到廣州,在廣州東山培正小學念書三個月。同年遷居香港。 |
1949~1951 |
|
|
13~15 |
就讀于香港九龍塘小學,喜歡美術,曾獲香港小學生美術比賽冠軍。 小學未畢業即跳級入愛爾蘭人辦的英文學校喇薩書院。香港是世界文化匯流的地方,香港的生活使他進一步接觸了西方文化。 |
1952 |
|
|
16 |
移居臺灣,就讀臺北建國中學,首次投稿《野風雜志》。 |
1956 |
|
|
20 |
由于他夢想參于興建長江大壩工程,以第一志願考取臺灣省立成功大學(今“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工程學係。在報章發表散文。 |
1957 |
|
|
21 |
發現興趣不合,轉學“國立”臺灣大學外國文學係,改讀英國文學。 |
1958 |
|
|
22 |
首次在《文學雜志》五卷一期發表“金大奶奶”。 |
1959 |
|
|
23 |
“入院”刊于《文學雜志》五卷五期。 “悶雷”刊于《筆匯》革新號一卷六期。 |
1960 |
|
|
24 |
與同學歐陽子、王文興、陳若曦等人創辦《現代文學》。 “月夢”刊于《現代文學》第一期。 “玉卿嫂”刊于《現代文學》第一期。 “黑虹”刊《現代文學》第二期。 |
1961 |
|
|
25 |
“小陽春”刊《現代文學》第六期。 “青春”刊《現代文學》第七期。 “藏在褲袋里的手”刊《現代文學》第八期。 七月,自臺灣大學外文係畢業。 “寂寞的十七歲”刊《現代文學》第十一期。 “金大奶奶”由殷張蘭熙女士譯成英文,收入她所編之New Voices (Taipei Heritage Press,1961) |
1962 |
|
|
26 |
“畢業”刊《現代文學》第十二期。 “玉傾嫂”由張蘭熙女士譯成英文,收入吳魯芹先生所編之 New Chinese Writing (Taipei: Heritage Press,1962) |
1963 |
|
|
27 |
入美愛我華大學小說創作班。 |
1964 |
|
|
28 |
“芝加哥之死”刊《現代文學》第十九期。 “上摩天樓去”刊《現代文學》第二十期。 “香港一九六○”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一期。 “安樂鄉的一天”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二期。 |
1965 |
|
|
29 |
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任教中國語文。 “火島之行”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三期。 “永遠的尹雪艷”─《臺北人》首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四期。 “謫仙記”─《紐約客》首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五期。 “香港一九六○”自譯為英文發表于 Literature East & West VI. IX No. 4. |
1966 |
|
|
30 |
“一把青”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九期。 “遊園驚夢”刊《現代文學》第三十期。 |
1967 |
|
|
31 |
“歲除”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二期。 “梁父吟”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三期。 《謫仙記》短篇小說集出版,文星書店印行。 |
1968 |
|
|
32 |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四期。 出版《遊園驚夢》短篇小說集,仙人掌出版印行。 |
1969 |
|
|
33 |
“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六期。 “思舊賦”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七期。 “謫仙怨”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七期。 “滿天里亮晶晶的星星”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八期。 |
1970 |
|
|
34 |
“孤戀花”刊《現代文學》第四十期。 “冬夜”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一期。 “花橋榮記”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二期。 |
1971 |
|
|
35 |
“秋思”刊《中國時報》。 “國葬”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三期。 “謫仙記”由夏志清先生及作者譯成英文,收入夏志清先生所編“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Storie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and London 1971)。 出版《臺北人》短篇小說集,晨鐘出版社印行。 |
1975 |
|
|
39 |
“永遠的尹雪艷”由Katherine Carlitz and Anthony Yu合譯成英文。“歲除”,由Diana Granat 譯成英文,同載于“Reuditions NO.5 Autumn 1975”(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花橋榮記”、“冬夜”由朱立民先生譯成英文,載于《中國現代文學選集》。 An Au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Taiwan:1949-1974, VI. 2. Short Sries(Taipei,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1975) |
1976 |
|
|
40 |
“冬夜”由John Kwan-Terry and Stephen Lacey譯成英文,載于劉紹銘先生所編Chinese Stories From Taiwan:1960-1970(New York,Columbla University Press,1975) 歐陽子女士著《王謝堂前的燕子》(《臺北人》的研析與索隱),爾雅出版社印行。 《寂寞的十七歲》小說集出版,遠景出版公司印行。 |
1977 |
|
|
41 |
長篇小說《孽子》開始連載于《現代文學》復刊號第一期。 |
1978 |
|
|
42 |
“孽子”繼續連載。 《臺北人》韓文版出版,許世旭先生譯,收于《世界文學全集》,第七十九集,三省出版社。 The Short Stories of Pai Hsien-yung(1938-)by Bess Man-ying Ip, M. A. thesis,University of Auckland, New Zealand Der Schriftsteller Pai Hsien-yung Im Spiegel Seiner Kurzgeschichte“Staatsbegrabnis” M.A. Thesis by Alexander Papenberg, University of Heidelebrg,Germany 《驀然回首》散文集出版,爾雅出版社印行。 |
1979 |
|
|
43 |
“夜曲”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永遠的尹雪艷”刊于北京《當代》雜志創刊號,此為首篇臺灣小說發表于中國大陸刊物。 |
1980 |
|
|
44 |
“遊園驚夢”英譯刊香港中文大學《譯叢》第十四期,作者與Patia Yasin合譯。 出版《白先勇小說選》,王晉民編選,廣西人民出版社印行。 |
1981 |
|
|
45 |
《孽子》由新加坡南洋商報全本連載完畢。 |
1982 |
|
|
46 |
出版《遊園驚夢》劇本,遠景出版公司印行,並演出《遊園驚夢》舞臺劇。 出版《臺北人》英譯“Wandering in the Garden, Waking from a Dream”印第安納大學出版,作者及Patia Yasin合譯,喬志高編。 出版《白先勇短篇小說集》,福建人民出版社印行。 |
1983 |
3 |
|
47 |
長篇小說《孽子》,遠景出版公司印行。 |
|
4 |
|
47 |
新版《臺北人》出版,爾雅出版社印行。 |
1984 |
6 |
|
48 |
出版《明星咖啡館》,皇冠出版社印行。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傾嫂”改編電影上演。 |
1985 |
|
|
49 |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和《玉卿嫂》電影劇本出版,遠景出版公司印行。 “孤戀花”改編電影上演。 |
1986 |
|
|
50 |
《孽子》改編電影在臺灣上映。 “骨灰”刊《聯合文學》第十二期。 “Einsam Mit Siebzehn ”德譯《寂寞的十七歲》短篇小說集出版,Wolf Baus, Susanne Ettl譯,Dicderichs印行。 《臺北人》,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 |
1987 |
4~6 |
|
51 |
第一次回大陸講學,在廣州中山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作題為“臺灣現代主義的興起及其影響“學術演講,並與謝晉商討電影劇本《最後的貴族》的編寫與拍攝。 “Enfance 岬 Guilin”法譯“玉卿嫂”出版,Francis Marche,Kong Rao Yu譯,Alinea印行。 “白先勇自選集”出版,香港華漢出版事業公司印行。 “骨灰”(白先勇自選集續篇)出版,香港華漢出版事業公司印行。 “孽子”出版,黑龍江北方文藝出版社印行。 |
1988 |
2 |
|
52 |
出版《孽子》,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印行。 |
|
3 |
|
52 |
《遊園驚夢》舞臺劇在廣州、上海演出,由廣州話劇團、上海昆劇團、上海戲劇學院等聯合演出。同年此劇又赴香港演出。 出版《孽子》香港版,華漢文化事業公司印行。 “第六只手指”,散文、雜文、論文集出版,香港華漢出版事業公司印行。 |
1989 |
|
|
53 |
電影《最後的貴族》在大陸上演,改自“謫仙記”,謝晉導演,上海電影制片廠攝制。 “寂寞的十七歲”,短篇小說集改由允晨出版公司出版發行。 “孽子”,改由允晨出版公司出版發行。 |
1990 |
9 |
|
54 |
到廣州參加《白先勇傳》定稿工作,並參加亞運會開幕式,遊覽北京、上海等地。 “最後的貴族”在東京首演。 “最後及貴族”,日譯“謫仙記”等短篇小說集出版,東京德間書店印行。 “Crystal Boys”,“孽子”英譯本出版,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譯,Gay Sunshine Press 印行。 |
1991 |
|
|
55 |
“白先勇論”出版,北京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袁良駿教授著,爾雅出版社印行。 “孤戀花”短篇小說集印行,北京文聯出版社印行。 |
1992 |
|
|
56 |
《現代文學》雜志一?五十一期重刊,現文出版社出版,誠品書店發行,《現文因緣》同時出版。 |
1995 |
9 |
|
59 |
新編《第六只手指》出版,爾雅出版社印行。 |
|
|
|
|
以上數據來源: 王晉民著,《白先勇傳》,臺北市:幼獅文化,民83年3月。 白先勇著,《驀然回首》,臺北市:爾雅出版社,民67年9月一日。 |
1996 |
|
|
60 |
《白先勇自選集》出版,廣東花城出版社印行。 |
1997 |
|
|
61 |
“玉卿嫂“改編電視劇上演。 |
1998 |
|
|
62 |
“花橋榮記”改編成電影。 |
1999 |
|
|
63 |
《臺北人》入選《臺灣文學經典》。 |
2000 |
|
|
64 |
香港電臺制作《傑出華人係列--白先勇》首播。 |
2001 |
|
|
65 |
接受臺灣《遠流雜志》專訪。 |
2004 |
|
|
68 |
白先勇策劃的青春版《牡丹亭》內地首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