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承接《甄嬛傳》 紀念未能出世的寶寶
流瀲紫:我是典型80後小女人
電視劇《甄嬛傳》即將上星播出,該劇編劇兼原著作者流瀲紫在汲取電視劇改編經驗以及五年創作沉淀之後,流瀲紫完美升華,又將推出新作《後宮·甄嬛傳》的續集《後宮·如懿傳》。接受採訪時,流瀲紫表示,自己曾去橫店探班《甄嬛傳》,當時恰好看到甄嬛去探望深陷絕望的烏拉那拉氏皇後那場戲,“蔡少芬演繹出的那種被深愛的人厭棄至死的絕望,深深打動了我,于是想寫一個故事,繼續下一代的悲歡離合。”記者還了解到,在新書的創作過程中,正值流瀲紫懷孕期間,趕著創作的她本想將新書作為獻給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禮物。誰知在新書出版之前,孩子卻“爽約”了,痛心之余,她也謹以此書來紀念未能出世的孩子。
記者:《甄嬛傳》無論原著還是電視劇口碑都極好,被稱為後宮巔峰之作,再寫續集會不會壓力很大?
流瀲紫:壓力肯定是有的,畢竟《後宮·甄嬛傳》是我第一部長篇小說,能得到大家的肯定我非常感激卻也深感惶恐。不過當時我受年齡、閱歷的局限,因此《後宮·甄嬛傳》的不足和遺憾是鞭策我創作《後宮·如懿傳》的主要動力,希望通過新作讓大家看到我所努力進行的自我超越。
記者:作為續集,《後宮·如懿傳》會有什麼新突破?
流瀲紫:嚴格說,這兩部小說是完全獨立的個體,只不過小說《後宮·如懿傳》和電視劇《甄嬛傳》在時代背景和主要人物方面具有一定連續性,但情節和人物性格並不存在延續性。《後宮·如懿傳》我採用了第三人稱書寫,小說的視角更廣闊,涉及的人物也更加豐滿和立體,呈現了後宮群像圖;而且這部作品是以真實的歷史背景為依靠,女主角如懿是乾隆皇帝的嫻妃,歷史上確有其人。因為不同于架空時代的天馬行空,所以創作時會有戴著鐐銬跳舞之感,相信它會帶給我全新的創作體驗,也會帶給讀者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記者:你還會把新作改編成電視劇嗎?
流瀲紫:新書是我完成《甄嬛傳》編劇工作之後創作的,在擔任編劇期間,我對小說文學性之外的戲劇性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當我將這種感悟融入《後宮·如懿傳》的創作中時,深感小說和電視劇之間的距離其實可以很近,它們有許多相通之處。如果有機會將其改編成電視劇,我仍願意當編劇,並竭盡所能,再次給大家驚喜。
記者:孫儷是你心目中的甄嬛嗎?你希望誰來演如懿?
流瀲紫:孫儷的表現非常驚艷,演出了小說原型的神韻,特別是很好地演繹出回宮復仇時期甄嬛的絕望和狠毒。我覺得烏拉那拉氏·宜修的扮演者蔡少芬,如能延續烏拉那拉氏的血脈,演繹烏拉那拉氏·如懿的一生,當然是最好不過的。
記者:據說你的“後宮”係列是向《紅樓夢》致敬?
流瀲紫:因為我從小深愛《紅樓夢》,在潛移默化中慢慢發現自己的語言風格越來越接近“紅樓體”,我喜歡也希望運用這樣的語言寫出屬于自己的小說,既致敬也感恩《紅樓夢》。
記者:後宮能有真正的愛情嗎?你寫的後宮愛情對現代人有借鑒意義嗎?
流瀲紫:愛情一定是有的,只是太稀缺往往成了傳說和向往。作為現代人,我們可以自由地追求屬于自己的愛情,與後宮女人相比,我們是無比幸福的,更應學會珍惜。
記者:都是後宮題材,如懿和甄嬛有什麼不同?以後創作會轉向現代題材嗎?
流瀲紫:其實我最早開始創作的中短篇小說都是現代都市或校園題材的,所以有機會我會繼續現代題材的創作。與甄嬛不同,如懿是一早便深陷在權謀鬥爭中,在經歷世事波折後希望保有性格中僅屬于自我的東西卻最後失敗的女人。如懿的命運轉變和生活經歷如何希望大家去小說中找尋,我相信與《甄嬛傳》相比,它們一定有共通的地方,但不同的地方會更多。
記者:你平時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業余創作會影響工作嗎?
流瀲紫:生活中我是一個愛旅遊、愛看書、愛美膚,也愛購物的典型80後小女人。有那麼一點點宅,宅在家里愛看TVB劇、看懸疑小說、看《盜墓筆記》《超好看》……我的本職工作是中學語文老師,寫作或編劇都是我的業余愛好,在學校我僅僅是一名很普通的教師,並努力做一名稱職的老師。
記者:甄嬛和如懿都是那種很有主心骨甚至骨子里很硬朗的女人,這是不是你個性的一種投射?
流瀲紫:我很欣賞具有如男子般堅韌、硬朗氣質且有正義感、有主見的女孩。可惜小時候被人稱作假小子的我,發現越長大越不假小子了,我好難過。我想不管是作者或是讀者,或多或少都可能在小說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來源:每日新報 記者 仇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