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四成中學生沒做過科學實驗。
近來,島內學生在國際科學競賽中不斷拿獎,例如9月在印尼舉行的“第四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中,臺灣就摘得3金1銀,高居獎牌榜第一名。但臺灣媒體調查顯示,島內超過八成學生不想當科學家,初中生最不喜歡的科學學科是數學,高中生則最不喜歡化學。
和大陸人一樣,成為一名科學家是很多臺灣民眾小時候的夢想,但如今這一趨勢發生了變化。11月16日,臺灣《天下》雜志首次對島內中學生進行了“科學教育大調查”。調查顯示,學生普遍對數理化提不起興趣,原因包括要背很多公式、太難了等等。對于為何不想當科學家,學生的回答是“覺得科學家太崇高、太偉大,離自己很遙遠”。
臺灣媒體分析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島內僵化的教學和考試制度。接受調查的中學生中,有高達45.5%的人希望平均“每周做一到兩次”實驗,但實際狀況是40%的學生從沒做過科學實驗,“每周低于一次”的比例也有37.1%。目前臺灣科學教育的方法,仍以書本傳授為主,並未迎合學生希望動手的期待。至于接觸科學知識的途徑,也主要是課堂,其次是電視、網絡。至于科學讀物,約有45%的學生“不太閱讀”,23%的人“很少閱讀”。正在主導島內教改的臺“教育部常務次長”陳益興認為,培養21世紀的人才,科學教育扮演領頭羊的角色,希望未來島內科學教育有所改善。(記者 崔小盆)
[責任編輯:馮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