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布會 | 新聞人物

臺學者:民調“自認是中國人比例下降”有盲點

時間:2011-03-18 14:19   來源:環球網

  臺灣《旺報》于3月10日刊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陳孔立教授〈臺灣人認同的內外因素〉,引發反響。隨後,《旺報》又刊登了“臺灣人認同現象解讀”的回應文章,本文作者針對“臺灣人認同”問題提出社會學為基礎之觀點,文章摘錄如下:

  多家民調單位陸續公布大多數人困惑的民調結果,兩岸關係已經改善,大陸已經對臺示好的情況下,臺灣的民意仍舊是認同“臺灣人”的上升至歷史新高,而認同是“中國人”的下降到新低。也有的民調顯示“臺獨”的支持率也上升,但此顯現了3個盲點:

  民調盲點與不當預設

  第一是預設了在臺灣認同“臺灣人”就是與認同“中國人”的敵對關係,但果真如此,就很難理解兩岸的交流何以能歷久不衰,而且反對交流的政黨會下臺,足證在臺灣“臺灣人”和“中國人”的認同,不應該只是政治上敵對關係的理解,而應該更深入地去解釋。

  第二是預設了在臺灣認同“臺灣人”就是傾向“臺灣獨立”,反之,為主張統一,這不能成立。明確統、獨的人在臺灣不多,而對臺灣政治前途不敢、不願表態的人為最多(即主張“維持現狀”),代表了在臺灣的“臺灣人”和“中國人”的認同,可以和政治上的“統、獨”偏向有區隔。

  第三是預設了“北京對臺溫和政策的無效性”,這是從現實主義出發的預設,有兩個可能危機,暗示北京對臺強硬政策的有效性,又暗示了臺灣人民的不講情義,前者在理論上、邏輯上不可能發生;後者顯然並不符合臺灣的人情社會。

  出現盲點的可能原因有二:一是把臺灣在上世紀末,臺灣執政者用以轉化臺灣民眾政治社會化的方法,直接轉而成為檢視北京對臺政策的效果;二是民調選項在“臺灣人”和“中國人”的對立選項中,缺少中間選項。

  民調提問本身就是一種心理暗示和社會教育,對掌權者而言,不在乎調查的結果而重視教育的過程,所以如今在臺灣的“臺灣人”和“中國人”認同調查的結果,是和臺灣執政者的政治社會化的內容及大陸的對臺政策有關,但無直接的因果律。換言之,現階段臺灣民眾的民調結果,原因在臺當局,而非北京。

編輯:馮存健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