貶:
“情節散亂”、“人物撐不起來”、“只拍了上半集”
電影《白鹿原》公映後,多數觀眾反映整個劇情太過平淡、散亂,缺乏變化和波瀾,不夠動人。在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石川看來,出現這一問題的最大原因在于人的塑造和挖掘上欠火候。原著小說的核心和靈魂就是有血有肉的人在歷史洪流里的奮鬥和分歧,而影片的人性刻畫不夠深刻,人與命運的抗爭展現得不夠豐滿,觀眾無法看到人物背後的一個時代波瀾壯闊的興衰沉浮。“《白鹿原》的情節應該是人物性格發展史,人物如果撐不起來,情節肯定散掉,缺乏邏輯性。”石川說。
電影《白鹿原》選擇田小娥作為主要人物串聯起白、鹿兩大家族的各色人等,原著中兩大靈魂人物——白嘉軒的姐夫朱先生和鹿子霖的親家冷先生未在片中出現,“精靈人物”白靈也被刪去,這是令無數小說的忠實讀者最不滿的地方。有觀眾稱,“《白鹿原》更像是在描述‘田小娥和她的男人們’。”影片結尾在交代了白嘉軒、鹿子霖和鹿三3位“上一代”的命運後,故事就在1938年日本人的炮彈聲中戛然而止,白孝文、鹿兆鵬和黑娃等“下一代”的命運沒有提及。這樣的處理,被很多觀眾評價為“只拍了上半集”。在影評人木衛二看來,“太過直接的動刀,造成了人物命運的不知所終……《白鹿原》的架構已經被完全破壞。”
其實,對于《白鹿原》這樣一部文學鴻篇巨制來說,我們不可能要求電影在如此有限的時間內展現所有人物,導演王全安砍掉了一些人物和內容以及壓縮了時間的跨度也是為了電影藝術表現的需要。石川也比較認同王全安的處理手法,“朱先生和冷先生都是歷史的旁觀者,但他們不卷入主要的衝突,人物身上沒戲,很難在片中展現。白靈和田小娥是原著中的兩大女主角,電影容量有限,兩個女性只能選一個,既然選擇了小娥,也就不能再去計較不選白靈了。”對此,著名作家方方認為,“與原作相比,故事是顯得單薄了點,但整個電影故事還是圓得挺好的。導演能拍成這樣,已經相當不容易。如果給導演10個小時的時間,照這樣的水平拍,一定會把所有的厚重都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