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山楂樹之戀》,首先想到《唐山大地震》,兩個電影有很多相似之處。
首先,有人說《唐山大地震》不像電影,像電視劇。其實這正是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就是它很樸實,真實,這里面的父親是真實的父親,女兒是真實的女兒,是老百姓能感同身受的情感,而不是像很多中國電影一樣,只知耍酷和炫技而失去了真實的人性。很多人以此來攻擊電影,但其實這恰恰是電影成功的原因所在。
其次,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唐山大地震》不是馮小剛拍的,就像如果《山楂樹之戀》不是張藝謀拍的,而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年青導演,會如何?可以肯定的是賣座要成問題,但批評恐怕要少很多,譽美之詞要多很多。很多對《唐山大地震》的攻擊其實是針對馮小剛本人的,雖然電復印件身不會是經典,但強說電復印件身的質量很差,顯然是不顧事實的。
張藝謀的情況也是如此,其實不管我們怎麼不屑武俠大片《十面埋伏》或《黃金甲》的不著四六,張藝謀畢竟是曾獲過金獅,被選為世界五大導演之一的國際大導,畢竟有幾十年的功力在里面,現在拍一個有扎實原著的現實題材的故事,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差,這個情況和《千里走單騎》是一樣的,即使成不了經典,但精品是一定的。《山楂樹之戀》上映後,爭議是一定的,但這個爭議恐怕多是電影之外的。這是個有意思的現象。
第三,兩部電影對原著的改編方式非常相像,都不違背主旋律的原則。還有,原著中都有不太符合主流觀眾趣味的描寫,但在電影中改成了普通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唐山大地震》的原著《余震》,本來寫到張靜初的角色後來被繼父侵犯,是很黑暗的情節,但在電影里陳道明演的繼父給改成了一個異常完美的父親形象,可惜的是為了劇情安排,卻又設置了繼父母因為女兒吵架的段落,這個設置比較失敗。但總的來說,改動卻使之贏得了大部分觀眾的感動,也使之與主流商業大片的定位更加靠近。
而《山楂樹之戀》的原著和電影同樣有很大的不同,原著的背景更真實,電影則使之唯美化,還有如關于男女主角最後分離前的“那一夜”,原著比較露骨,不可能照拍,處理上進行了凈化,這個凈化不僅是視覺或意味上,更有內在的層面,這樣電影不僅可以過審,也使更多的影片設定的主要觀影群少男少女們更認同吧。此外,和原著比,兩人相識相戀的過程簡化的太厲害了(感覺上是拍了,但因為長度上的商業考慮刪去了),這也使得兩人最後的感情和生離死別欠缺說服力。
中國關于文革的比較深刻的電影有幾部,《霸王別姬》、《陽光燦爛的日子》等,對于經歷過文革的老人們,不同的群體所認同的文革電影也是不同的。張藝謀是切身經歷過那一代生活的人,他有著別人無法比擬的第一視角,而其平民視角的敏感,也使其的文革回憶更符合老百姓的胃口。
電影最有意思的一個背景細節,是老師帶領學生們下鄉去學習,參觀山楂樹時,村領導正在介紹:“日本鬼子當年在這樹下殺了……”老師忙接過話頭聲情並貌地用詩意化的語言說:從第一個革命烈士被日本侵略者槍殺在樹下之後,無數烈士犧牲在這里,把山楂樹的花染成了紅色。這一幕直接讓人想起了《活著》。在這一方面,張藝謀還是很有生活的。而張藝謀之所以一次次的拍攝這個時代的愛情故事,大概也和所有人的心理一樣,回憶永遠是美好而單純的。
最後說句題外話,不管在電影拍攝時創作者有沒有注重這一點,但所謂的“純愛”已經成了吸引人進電影院的最大賣點。什麼是純愛呢?其實無知並不是單純,就像你不能說太監最單純一樣,比如一個封閉落後的村子,人人都很純樸,但這個純樸是假的,一旦開放,有了商業,人馬上會變得狡詐,真正的單純是你面對復雜的世界,是你了解所有的復雜,所有的伎倆,但仍然簡單的對人,對世界。像《喜劇之王》里的柳飄飄,經歷了很多欺騙和侮辱,但她最後因為尹天仇的真誠和善良而感動,再次“我愛上一個人”,並為之放棄一切,這樣的愛其實才是真正的單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