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工作已經正式開始。非遺中心表示,目前最缺的項目是傳統飲食技藝,希望“廣式月餅”等本土特色美食前來申報,還可以享受破格的待遇。非遺中心工作人員積極走訪各餐飲協會和老字號酒家,力促“廣式月餅”申遺,可“大家的積極性不高”。
呵呵,非遺非遺,不是“非常孑遺”嗎?如今卻似乎成功擺脫了漸行漸遠的孤獨局面,好像還搞成了紅火喜人的群眾運動!非遺中心的熱情有道理:職責所在、形象政績所需,而最關鍵的是,進入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的並非“廣式月餅”發源地的百年老店,而是深圳成立只有20來年的“安琪”的制作工藝!無論是面子還是背後可能的商業利益,都夠讓廣州鬱悶的了。可是,熱火朝天中,“皇帝不急太監急”,何解?
對比一下非遺申報條件和月餅產銷現狀、月餅和入選項目的狀況,便知端的:“非遺”也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8年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評選,其申報有三個基本條件。第一個,藝術價值,這還真不好說。如今藝術的門檻低了,在孵蛋、槍擊、潑油漆……都“藝術”的當代,誰敢說制月餅、吃月餅就不藝術?何況藝術是主觀的,最好姑且不論。第二個,瀕危否?這就顯見了:七八月眾商家就已摩拳擦掌準備月餅大戰,全體人民翹首以盼,中秋月餅外交絡繹不絕……廣式月餅甚至都將廣州人民的情意送到了五湖四海,如何瀕危了?第三點,完整的保護計劃———並非商家沒有長遠眼光,而是誰見過紅火如此的生意,其制作技藝還是需要保護的化石?
恐怕真正需要保護的,倒是哪些“幸運”入選了非遺名錄的項目:西秦戲、白字戲、花朝戲、皮影戲、龍舟說唱、佛山木版年畫、廣東剪紙、粵繡、東莞千角燈、廣彩、古琴嶺南派……好像,錄了,也只是錄了,在現代生活中還是難得一見。難道也像許多外地一樣,申遺一成功,遺產和傳承人就被丟過牆?甚至在一些地方,國家對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補貼至今都沒兌現。
其實,“申遺”成功只是個起步價———如果實在無遺可申,不如踏踏實實將錢花在對已入選項目的規劃和可持續發展上,認真研究研究如何讓它們在日常生活中根深葉茂。否則,根據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的建議,如果在非遺名錄“瘦身”避免成“小吃會”的同時,對保護不善的入選遺產進行警告和除名,那時就壓力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