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母或成日頭號威脅 可對日全國發動攻擊

時間:2013-05-21 10:56   來源:人民網

  在確定航母編隊發展方向的同時,中國還需解決數量龐大且異常復雜的技術問題。首先需要面對的是動力係統。“遼寧艦”裝備的是蘇聯大部分大型艦艇所採用的蒸汽輪機,中國今後新建造的航母可能會選擇核動力裝置——中國此前已擁有的為核潛艇設計反應堆的經驗將會促進航母用核動力係統的研制。不管怎樣,為航母研制核動力係統都將耗費中方大量的時間。因此,中國建造的首批新型航母仍將會採用蒸汽輪機作為動力裝置。

  事實上,當前所有裝備航母的國家計劃都曾經歷過由蒸汽輪機向核動力裝置過渡的發展道路。例如,美國海軍直到本世紀初仍同時裝備著使用兩種動力裝置的兩型航母,其最後一艘裝備蒸汽輪機的“小鷹”號航母直到2009年才退役。法國也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建造首艘核動力航母——“夏爾·戴高樂”號。在此之前,蘇聯也曾計劃建造其首艘核動力航母——“烏里揚諾夫斯克”號。但由于經濟、政治和其他方面的問題,該艦的建造工作從一開始便充滿波折,在蘇聯解體後,其建造計劃終被取消。

  眾所周知,中國在將“瓦良格”號改裝為“遼寧艦”的過程中徹底放棄了反艦導彈係統。這樣以來,“遼寧艦”擁有的唯一打擊手段便只剩下艦載戰鬥機——殲-15。在最近10年中,中國一直在積極推進殲-15重型艦載戰鬥機的研制計劃。此前,由于發生了中國未經授權擅自倣制蘇-27戰鬥機的事件,導致俄羅斯最終拒絕對華出口蘇-33艦載機。據悉,中方曾尋求購買兩架蘇-33用于“評估”,而俄方提出的最低購買量則是48架。由于無法達成一致,中國最後只得向烏克蘭購買了一架蘇-33的原型機——前蘇聯時期遺留下來的T-10K,並最終以該機為藍本研制出了殲-15。

  按照中國媒體的宣傳,殲-15的一大優勢是其能夠攻擊地面目標。在蘇-33的武器配置表中,也包括有500公斤級的非制導炸彈和各種類型的火箭彈。俄方在測試期間曾試圖為該機配備X-41“白蛉子”反艦導彈,但量產型的蘇-33卻並不具備攜帶這種武器的能力。客觀地將,蘇-33首先是被用作一種防空型戰鬥機,其主要任務是為艦隊提供空中保護,對地攻擊僅是一項附加的能力。至于中國的殲-15,雖然目前還沒公布其準確的武器配置信息,但有理由相信,其對地攻擊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中國想按照美國人的標準打造一支航母艦隊,那麼就必須為殲-15研制配套的制導武器。

  有關殲-15機載電子設備的信息同樣非常有限。中方專家宣稱,殲-15配備的計算機的運算能力要高出蘇-33數倍。不過,如果缺乏其他性能相當的配套設備,機載計算機的性能未必能得到全面發揮。例如,性能不佳的雷達便會限制計算機潛能的釋放。有趣的是,至今還沒有任何有關殲-15雷達的信息公布。雖然有媒體稱該機裝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但這一消息是很值得懷疑的。不管怎樣,各種機制電子設備的性能只有保持均衡,才能發揮最大的效能。

  不得不承認的是,殲-15的機載電子設備和計算機係統的性能很可能會優于蘇-33。俄制戰機出現這種落後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T-10K首飛的時間是在25年前,而殲-15則是在兩年前進行的首飛,20多年的時間不可能不影響到機載設備的性能。事實上,即使殲-15確實在各項參數上均優于蘇-33,中國人在技術上超越的也並非今天的俄羅斯,而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的蘇聯。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