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人報》2月17日文章 原題:對日本來說 中國崛起並不完全是壞事(作者里克·華萊士)
本周公布的去年第四季度的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再次證實,中國經濟超過了日本。
日本去年第四季度的GDP環比下降0.3%,好于大多數經濟學家的預測,但仍然被中國趕超,中國則成了僅次于美國的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去年第二季度的GDP規模已經超過日本,但此次是按年率計算中國的 GDP規模首次超過日本。日本經濟總量約為5 5萬億美元,中國則超過5.8萬億美元。
中國從孤立而貧窮的共產主義國家轉變為新興的全球大國。上述事件是這一輝煌崛起的重要轉折點。
不過,單純比較GDP並不能說明全部情況。日本的人均GDP仍然是中國的10倍多。在勞動生產率、受教育程度和能源效率等方面,日本仍然遙遙領先。
中國存在的問題包括:房地產價格過熱,人口數量眾多,經濟可能會在15年後步日本的後塵出現縮減。不過,人們普遍認為這些現象會逐漸調整,而且日本經濟本身也存在嚴重弊端。
日本GDP在去年最後一個季度出現縮水,比上一季度明顯放緩。發生這一變化的原因是日本政府停發購車補貼,同時開始徵收新的煙草稅。日本顯然還在為日元堅挺的問題頭痛,因為由此導致了出口利潤降低。
不過,盡管出現季度性縮減,但從全年來看,由于前三季度都實現了增長,日本GDP在2010年出現了3.9%的可觀增長(中國經濟的增長率則為10.3%)。
日本經濟財政大臣與謝野馨和日本央行本周都以出入意料的樂觀態度談到經濟出現好轉。
與謝野馨說: “日本央行和政府都認為,日本經濟看似停滯,其實即將出現好轉。”不過,許多經濟學家說,主要原因在于日本受到了中國的拉動。
澳大利亞經濟由于向中國出售原材料而受益,日本則因為向日益富裕的中國人出售制成品而獲得好處。有時這些商品恰恰是在中國制造的,因為企業支付的工資低于在日本的水
東京大學經濟學教授伊藤隆敏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說,在提高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方面,中國做得比日本出色。
他說,中國遠比日本更加積極主動地讓學生接觸國際文化。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名義上的社會主義國家反倒不太懼怕在拔尖的年輕學生當中挑選勝者,然後大力培養他們。
“中國不太在乎收入分配或者身份地位的問題,所以使高級人才成了世界級的人力資本。”
伊藤說,中國的影響目前發揮著有利作用,但他也對曰中互利關係發出了些警告,提到兩國間令人憂慮的政治現狀,以及日本聽任國內制造業萎縮的風險。
“落後于中國,也就意味著日本掌握了出口、進口和加強互動的良機。這是積極的,但也包含著政治風險。在海外銷售旺盛的企業正在海外建廠,出現了掏空國內的局面。政府好像沒有採取太多的措施加以制止。”
伊藤認為,日本需要致力于加強與其他亞洲國家的關係。日本的大學必須加緊努力,培養能講流利英語的畢業生,讓他們在全球商務領域支撐局面。不過,伊藤認為,當前最為緊迫的任務是實施國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