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的《海灣每日新聞》10月11日文章,原題:為什麼說抨擊中國的做法是不公平的 眼下,好像每個人都在抨擊中國——僅僅因為中國取得的成就。
近日,在華盛頓舉行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年會上,美國財長蓋特納要求人民幣升值,以便于美國企業在同中國出口企業競爭時能夠“更有成效”。一周之前,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問歐元區時,歐元集團主席、盧森堡首相容克再次要求中國就弱勢的人民幣採取措施。
讓人驚訝的是,僅僅是略有小財的美國財政部竟然教育其他國家如何管理貨幣。對于美國和歐盟來說,令人最沮喪的事實莫過于自金融危機之後雙方的經濟都開始大幅下滑。中國的經濟卻仍然以極為穩健的速率繼續增長。鑒于美國次貸危機把美國攪得一團糟,現在大多數的經濟學家已經將目光轉到亞洲的經濟體身上。
蓋特納稱過于依賴出口的國家必須改變其經濟政策,否則全球經濟也會因此而減慢。但是他似乎忘記美國此前是如何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和眼下的中國一樣,也是依靠擴大出口貿易。
基于全球經濟的高度,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此前對西方各國中央銀行的行徑進行了譴責。周小川的評論並非出于對中國成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考慮;筆者也認為,周小川是正確的。
自從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和英國以及少數的其他歐洲國家趕緊向各自的經濟實體注資,以求幫助各自銀行擺脫困境,同時刺激經濟的增長。現在,這些刺激措施顯然對貨幣市場產生了影響。但是,中國並未因此而抱怨西方的不公平。
反之,令人備覺不公平的是:西方國家的政府堅持認為中國貨物太過于廉價,民眾如果不購買中國的廉價物品而是購買發達國家的昂貴商品,西方國家的經濟就能夠復蘇。這也意味著:對于導致眼下爛攤子的各國議員和央行行長來說,消費者們相當于花更多的錢去購買T恤和所有中國供應的商品。對于美國財長和歐盟各國財長來說,這確實是個好主意;但是對于身為消費者的普通民眾,絕非如此。(仲偉東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