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找到一個,解決一個,也就少一個。”被稱為當代鄉鎮黨委書記楷模的文建明,針對四川營山縣城南鎮實際,推出一套“幹部下訪尋問題解決”機制,挨家挨戶找問題,幫助群眾解難題。數年下來,積怨化解了,難題破解了,幹群關係和諧了,百姓收入7年翻兩番。他被幹部群眾稱為“治亂書記”、“唯民書記”。
“做好群眾工作,必須要有對群眾的深厚感情,比如信訪,不光要開門接訪,還要走下去進門送訪,和群眾一起做好群眾工作。”安徽宣城市委書記高登榜這樣要求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要聯鄉、聯村、聯戶,與基層致富帶頭人、貧困戶、信訪戶結對子,每年入戶不少于10天,解決實際困難不少于兩件,以量化考核的辦法,確保進得了門,住得下人,連得上心。
從幹部坐機關到挨家挨戶找問題、解難題,從開門接訪到進門送訪,都是一者被動一者主動,表明新形勢下一些地方的幹部,做群眾工作的態度和狀態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
“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安民先要知民,知民必要進門,開門走出來,進門坐下來,才可能和群眾交上朋友,聽到知心話、真心話。“你對群眾感情到位了,問題自然就好解決了。”“當幹部的,只要心里裝著群眾去工作,就沒有擺不正的事。因為你給群眾一寸,群眾就會還你一尺!”“把群眾最苦、最怨、最急、最盼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來辦,哪里會有當不好幹部的道理?”文建明的這些工作心得,道出的正是做好群眾工作的真諦。
現在的問題是,一些幹部“開門”已是不得已,甚至“進門”了還沒有思想準備。說白了,就是對百姓並無真感情,心里其實沒有裝著百姓。缺乏這種感情基礎,幹群關係當然不調和,被要求去做群眾工作,也往往事倍功半。你不與群眾貼心,群眾為什麼要與你貼心?還可能跟你有對立情緒。你不真心關心百姓疾苦,解決實際難題,群眾就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你是來做做樣子的,是來“貼金”的。
山西平遙古城縣衙門前有副對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此聯道出了為官為民的辯證關係和榮辱觀,提醒為官者要親力親為,視民事如家事,視百姓如父母,因為自己也是百姓。它的現實意義在于,告誡我們的幹部,只有把自己當成普通老百姓,才能做個讓百姓信賴的好幹部。
一些地方根據實際推出了不少群眾工作的好制度,的確對幹部產生了剛性約束。比如,宣城市還建立健全考核評價辦法,把“述聯”作為領導幹部述職述廉的重要內容,讓百姓參與評議打分,以群眾滿意不滿意為最高標準。而當幹部逐步完成對百姓的情感轉化,從被動到主動、從冷漠到熱心、從擺官架子到放低身價、從公事公辦到促膝談心,那麼,制度的“緊箍咒”就會消于無形,幹部也會發現自己的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事實上,為民的理念正是這樣深化的,幹群和諧就是這樣成就的。(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