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地方  >   滾圖

海峽兩岸同胞齊聚萬榮祭後土

2018年09月04日 16:30:42  來源:山西晚報
字號:    

  “海峽兩岸一家親,共祭後土興中華。”4月17日上午,位于汾河和黃河交匯處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榮後土祠內,對聯高懸,彩旗舞動,甲午年海峽兩岸祭祀後土慶典如期舉行。

  兩岸同心尊崇民族共同祖先

  按照民間習俗,後土神是一位女神,既是滋生萬物土地神、財富神,也是主管生育繁衍的母親神、中華民族的祖先神。當天是農歷三月十八,在中國道家傳統文化中,是後土聖母的誕辰之日。老百姓在這一天都會到附近的後土廟里去祭祀後土聖母,感謝她滋生萬物、哺育人類,祈禱五谷豐登、子孫繁盛、國泰民安。

  萬榮後土祠是全世界後土祠廟之祖。當日一大早,萬榮縣及附近臨猗、河津近萬名居民趕來,等著祭拜儀式開始。

  後土聖母在臺灣被稱為地母至尊,是與皇天並列的最高神,廣有信眾,站在獻殿前主祭臺下的人群中,就有從寶島臺灣趕來的66名後土信眾及15家島內廟宇負責人。

  今年是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慘敗于甲午戰爭的清政府被迫割讓包括臺灣在內的多地給日本,臺灣寶島因此和大陸分離50年之久,直到抗日戰爭勝利。

  兩個甲子輪回之後,又逢甲午,此番兩岸民眾共祭民族祖先,更增添一番嚴肅和慷慨氣氛。

  古裝祭祀再現歷史情景

  8時整,祭祀儀式開始。演員著古戲裝扮演皇帝、皇後,在“禮官”的主持下,依仗開路,登臺祭祀。

  後土聖母被尊為“中華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而萬榮後土祠則被認為是海內後土祠廟之冠,是皇家祭祀後土之源。

  典籍記載,在漢代,到汾河黃河交匯處的汾陰脽祭祀後土已經形成制度,每三年皇帝都要來這里舉行一次大祀,當時已有廟宇建築。漢武帝劉徹于元鼎四年即公元前113年擴建汾陰後土祠,定為國家祠廟,作為巡行之地。漢武帝曾六次祭祀後土,儀式隆重無比,在此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絕賦《秋風辭》,萬榮後土祠內經典建築秋風樓即因此得名。

  漢武帝之後,西漢東漢黃帝在後土祠祭祀達11次之多。

  唐代時,玄宗李隆基于開元年間三次來此祭祀,並擴建祠廟。

  宋真宗趙桓也來此祭祀,並將其伯父宋太祖趙匡胤、其父親宋太宗趙光義列入後土祠供奉,稱為“汾陰二聖”,配饗後土聖母。

  從漢代至宋代,歷朝皇帝先後24次在萬榮汾陰祭祀後土。直到明代,皇帝祭祀後土的儀式才遷徙于北京天壇。

  17日上午的祭祀儀式,重現皇家祭祀後土的隆重。“皇帝”“皇後”依古代儀程,對後土聖母九拜敬香焚裱,行九叩大禮之後,宣讀祭文。

  在後土祠內,有全國僅存的“品”字形古戲臺,皇帝祭祀儀式完成後,娛神的戲劇隨即在三個戲臺上同時開演。

  來自臺灣的後土信眾及後土祠廟負責人隨即登臺,他們誦讀祭文時還摻有古詩詞曲調的吟唱,祭祀動作則帶有舞蹈儀式,既虔誠莊重,又新穎矚目,這種盡顯傳承的儀式演示,引得臺下的本地觀眾陣陣響應和模倣。

  在臺下等待的本地信眾中,許多人舉著當地稱為“花”的紙扎。一位抱著孩子來的婦女說,他們是來還願的。因為後土聖母兼生育之神,新婚夫妻或者雙方的家長,一般會來後土祠中許願,希望生男孩的從神像前的花扎上拔一朵黃色花,希望生女孩則拔紫色花。孩子出生後,再抱著孩子拿著相應顏色的“花”來還願,同時祈求聖母保佑孩子健康成人。

  在祭祀儀式之後,當地百姓急急涌上獻殿平臺和正殿內,或許願或還願,各自祭拜一番,帶著滿足和希望離開。

  同根同俗表達不一樣的留戀

  祭祀儀式後,記者在人群中找到臺灣蘆洲護天宮地母廟的負責人李益義。這是一位從1989年就開始關注萬榮後土祠的臺灣老人。這已是他第16次來此,還約了20多名信眾前來。“一次一變樣,越變越好了。”李益義對大陸以及萬榮後土祠的面貌都感慨不已。據他講,臺灣的後土信仰特別廣泛。而他研究後認為,臺灣的後土信俗源之大陸,大陸的源頭則在中原一代,所以尋找後土祠廟的源頭成為心願。1989年,他獨自一人啟程,踏上大陸土地,開始尋找之旅。先造訪陜西漢中後土廟,再到山西,依次在萬榮後土祠及臨汾、介休的後土祠廟探訪研究,終于弄清楚,萬榮後土祠是歷史最悠久的後土至尊供奉之所,當為海內外後土祠廟之源。“臺灣也好,大陸也好,找不到有比萬榮後土祠的歷史更悠久的,漢代就有,2000多年的歷史啊,所以我們一致認為它就是祖廟。我第一次來的那個時候,萬榮後土祠很破敗,雜草叢生,沒有一條像樣的路,現在好多了。”李益義說,關于後土廟,臺灣和大陸一樣,既是民間信俗,也是學術研究的課題。他本人既是信眾、廟宇負責人,也是研究者,為此還發表了多篇論文。此次,他隨身帶來一本收納臺灣眾學者論文集給記者展示。

  來自臺灣的還有中華地母道教會的理事長楊瑞德先生,12年之間5次來到萬榮後土廟。他說,地母廟或者地母作為配神供奉的廟宇在臺灣一共有187家,其中145家是中華地母道教會會員,在臺灣有250萬至300萬人參加教會,佔臺灣總人口的五分之一,人數上超過了關帝信仰。“加強交流,相互學習。”楊瑞德先生說,這是他多次來的目的。楊瑞德就是在祭祀儀式上吟唱詩詞的那位臺灣團體主祭者之一,這首七言律詩是他自己為地母至尊而作,而曲調則是學之于同樣供有後土神的北京白雲觀。對于大陸和臺灣後土信仰上的差別,楊瑞德持求同存異態度,他對臺灣信眾所持的祭拜儀式也有自己的不同認識。“地母至尊是媽媽神,我們是對媽媽的信仰,這就可以了。”楊瑞德說。

  文化交流讓經濟也受益

  李益義先生介紹,臺灣對宗教場所的管理模式是,集納信眾的捐款建設,成立管理委員會管理,他自己就是被選出的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大家捐款,大家一起管理。通過交流,從臺灣宗教場所的管理上,我們學到了寶貴的經驗。我們現在也在嘗試。現在後土祠的捐款及使用就是透明的,收多少,花多少,全部在網上公布。從捐款者中選擇一個大家共同認可的人,錢就放在他的賬戶上,用什麼,用多少,全部由他經手。我們這次活動,25萬元捐款全部來自榮河籍的企業家,管理者也是他們中間的一個。”後土祠文管所所長沈偉傑說。

  楊瑞德現在已經68歲,他本人就是一位熱心公益的企業家。楊瑞德現擔任多個企業的常務理事和顧問,也有自己的企業,他笑稱自己就是大陸所說的“個體戶”,作為企業家他同樣對祖國大陸關注。他熱情地說,歡迎大陸人士來臺灣造訪,他家住在臺北市,願意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與楊先生同來的妙仙女士同樣有自己的實業,她說,自己的弟弟就在大陸經營生意。

  隨後,在萬榮西灘舉行的會談上,運城市對臺辦主任董澤民先介紹了運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運城優于全國其他省市的便捷交通條件,運城剛剛獲得批準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協調發展試驗區的政策優勢。“希望大家在臺灣宣傳運城,運城現有臺商企業14家,歡迎更多的臺灣企業家來運城投資、觀光。”董澤民說。

  在儀式上,代表萬榮本地的主祭者同樣是萬榮縣榮河鎮走出去的企業家孫哲。榮河鎮因為生產防水化工產品以及水泥外加劑而聞名全國,有眾多的人從事該類產品的生產和銷售而發家致富。孫哲就是在北京成功創業的這樣一位企業家,他還是萬榮促進會北京分會會長,與他一起回到萬榮參加祭祀的還有100余人的企業家團隊。本次祭祀活動實際上就是以榮河籍企業家為主的組成萬榮促進會北京分會全額捐款並一力促成。

  企業家借此聚會,目的在于回報家鄉,為萬榮經濟建設盡力。據沈偉傑介紹,在這些企業家中,已經有四位回到萬榮創辦實體。“把後土文化帶出去,把經濟發展的辦法帶回來。把企業的命運和家鄉的發展聯係起來。基于這樣的目的,我們在經過嚴格申報後,支持了這次祭祀慶典。”沈偉傑說。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臺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係我們

聯係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