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為媒牽兩岸 文脈共情聚同心——2025年海峽兩岸青少年跆拳道公開賽側記
2025-09-25 17:01: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2025年海峽兩岸青少年跆拳道公開賽現場。(中國臺灣網發)
中國臺灣網9月25日訊 仲夏株洲,體育中心體育館內掌聲與吶喊交織,2025年海峽兩岸青少年跆拳道公開賽的熱血余溫尚未褪去。這場以跆拳為橋的賽事,早已超越競技本身——從開幕式上共唱的旋律,到賽場上並肩的身影,再到文化地標前共溯的文脈,每一個細節都在訴說著“兩岸一家親”的深情,讓同根同源的文化認同在交流中愈發濃烈。

2025年海峽兩岸青少年跆拳道公開賽現場。(中國臺灣網發)
一曲同心歌:開幕式里的血脈共鳴
開幕式的舞臺,是兩岸情感交融的第一扇窗。當《我們同唱一首歌》的前奏響起,臺下臺灣青少年與大陸觀眾的輕聲跟唱漸漸匯成合唱,熟悉的旋律如同無形的紐帶,瞬間拉近了海峽兩岸的距離;《魯冰花》的溫情曲調中,不少臺灣家長眼中泛起笑意,那是跨越地域的童年記憶在此刻重逢。
更令人動容的是宣誓環節——大陸與臺灣的運動員代表、教練員代表並肩而立,右手握拳高舉,“遵守規則、公平競技”的誓言鏗鏘有力,在體育館內久久回蕩。這不僅是對賽事精神的承諾,更是兩岸同行、青春攜手的生動宣言。隨後,湖南與臺灣的青少年代表登臺互贈紀念品,一方小小的信物,承載著“以體育傳情、以青春聚力”的期許,讓“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在儀式感中悄然扎根。

2025年海峽兩岸青少年跆拳道公開賽現場。(中國臺灣網發)
一場拼搏賽:競技場外的情誼升溫
賽場上的對抗,從未少了惺惺相惜的溫暖。臺灣臺北隊的少年小林,在品勢項目中動作行雲流水,卻在最後一個轉身時微微失誤;身旁的大陸選手王宇軒賽後主動上前,用剛學會的幾句閩南語鼓勵他“下次一定更好”,兩個少年相視一笑,汗水與遺憾都化作了友誼的序章。
賽場之外的“品勢之夜”與“競技之夜”,沒有同臺展演的緊張,也沒有對抗比拼的激烈,卻成了兩岸青少年拉近距離、增進情誼的“歡樂派對”。
“品勢之夜”上,湖南省跆拳道示范團先帶來精彩的品勢展示,行雲流水的動作讓臺下臺灣青少年連連讚嘆;表演結束後,活動隨即轉入互動模式——兩岸孩子並排站在一起,聽教練講解品勢動作的細節要領,臺灣少年小魏忍不住模倣示范團的經典動作,大陸同伴見狀主動上前,手把手幫他調整姿勢,“這里腰要再穩一點”“呼吸節奏要跟上”,細碎的指導里滿是真誠。

2025年海峽兩岸青少年跆拳道公開賽現場。(中國臺灣網發)
“競技之夜”上“套圈圈”“山潤保齡球”等遊戲更是讓現場氛圍持續升溫,臺灣花蓮代表隊的孩子們與大陸同伴組隊闖關,有人負責瞄準套圈,有人幫忙撿道具,贏了一起歡呼,輸了互相鼓勁;家長們則圍在一旁,看著孩子們打成一片,不時用手機記錄下歡樂瞬間,臺灣教練蕭先生笑著說:“這樣的互動比比賽更親切,孩子們玩得開心,我們看著也高興。”
“方言挑戰賽”更是成了“破冰神器”,臺灣青少年學說湖南方言“呷飯噠”“要得”,口音里的可愛反差逗得全場大笑;大陸孩子則跟著學閩南語“真讚”“加油”,陌生的語言在玩笑中變得熟悉,原本略顯拘謹的孩子,很快就勾著肩膀一起參與下一個遊戲,地域的隔閡在歡聲笑語中漸漸消融。

臺灣參賽選手們在湖南參訪。(中國臺灣網發)
一次文化行:歷史脈絡里的認同深化
“原來秋瑾先生的故事,在臺灣的課本里也有記載!” 站在秋瑾故居的展櫃前,臺灣臺南市後壁中學代表隊的家長陳女士輕聲感嘆。賽事期間,組委會特意組織臺灣參賽人員探訪秋瑾故居、醴陵陶瓷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淥江書院等文化地標,讓兩岸同胞在觸摸歷史中感知“同根同源” 的血脈聯係。
在醴陵陶瓷博物館,臺灣青少年圍著展櫃里的釉下五彩瓷驚嘆不已,講解員細說“千年窯火傳承”的故事時,不少人拿出手機拍照,“要發給臺灣的同學看看,這是我們共同的文化寶藏”;湖南省博物館的馬王堆漢墓展區,臺灣少年小傑指著素紗襌衣追問“怎麼能織得這麼薄”,大陸志願者耐心解答,兩個年齡相倣的孩子從文物聊到歷史,越聊越投機;淥江書院的古講堂里,兩岸青少年一同誦讀《論語》選段,朗朗書聲中,中華傳統文化的厚重與魅力,成為了最生動的“認同教材”。
返程時,臺灣青少年紛紛與大陸新認識的夥伴交換聯係方式,約定“下次再一起逛博物館”;臺灣家長們則翻著手機里的文化探訪照片,跟大陸工作人員說:“這次不僅孩子玩得盡興,我們也感受到了湖南的文化底蘊,以後有機會一定要帶家人再來。”這場賽事落幕了,但跆拳道搭建的橋梁、文化織就的紐帶從未斷裂——它讓兩岸青少年在互動中學會包容,在交流中加深理解,在文化中凝聚認同,更讓“兩岸同根、文化同源”的信念,在青春的心中生根發芽,靜待來日枝繁葉茂。(中國臺灣網、湖南省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