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飲紅河水·共敘中華情——第三屆“情牽兩岸 滇臺同行”暨臺灣網絡新媒體人紅河州採訪活動圓滿落幕
2025-08-13 16:09: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兩岸媒體人採訪結束後,在石屏合影留念(中國臺灣網發)
中國臺灣網8月13日訊 8月6日至8月10日,由雲南省臺辦主辦、紅河州臺辦協辦的第三屆“情牽兩岸·滇臺同行”暨臺灣網絡新媒體人採訪活動在紅河州舉辦,來自臺灣的17名新媒體人和8名大陸媒體記者組成全媒體報道團隊(以下簡稱“採訪團”)先後到彌勒、蒙自、建水、石屏,深入感受紅河州多彩民俗文化和優美自然風光,體驗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講好“兩岸一家親”生動故事。

參觀“東風韻”藝術小鎮(中國臺灣網發)
體驗“滇味”民族風——在藝術與文化中觸摸滇南脈動
採訪團第一站來到了高原葡萄之鄉彌勒市,參觀了“東風韻”藝術小鎮,在葡萄酒莊園、玫瑰莊園、百合莊園、森林公園、湖濱濕地等景點打卡拍照,以鏡頭捕捉光影,以筆觸記錄感悟,在自己網絡社交賬號記錄“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將彌勒的獨特魅力通過網絡傳遞給臺灣同胞,讓兩岸共賞來自滇南的浪漫,通過互聯網拉進兩岸心靈距離。
臺灣新媒體人吳旻文表示,希望通過自己拍攝視頻和直播,讓更多島內民眾認識紅河、了解紅河,吸引更多臺灣青年到紅河州這片沃土感受多樣民族文化,喚起彼此的文化共鳴。

品鑒體驗雲南知名美食過橋米線(中國臺灣網發)
品過橋米線、穿民族服飾——在舌尖與心間觸動文化共鳴
採訪團第二站來到了“中國過橋米線之鄉”蒙自市,品嘗了地道過橋米線,通過舌尖上的溫度感受百年過橋米線的歷史傳承。在碧色寨滇越鐵路歷史文化公園,臺灣新媒體人穿上向往已久的民族服飾,零距離感受紅河州民族文化,進一步了解民族服飾所承載的民族文化內涵。從煙火餐桌轉向“百年滇越鐵路”,兩岸新媒體人深切感受到滇南發展中“守正”與“創新”的交響,為共同追溯歷史、傳承文化增添了鮮活注腳。
臺灣新媒體人李湘銘表示,過橋米線不僅味道鮮美,更是承載著深厚歷史的文化符號,我已經迫不及待要把這些體驗分享到社交平臺,好好向臺灣的朋友推薦介紹。

在建水文廟參加祭孔儀式(中國臺灣網發)
做紫陶、祭孔聖——補上“缺失的文化傳承課”
採訪團第三站來到了“千年臨安古城”建水縣,在朝陽樓,通過對城門樓的建築工藝、各類展陳、珍貴的圖片資料、懸挂的古牌匾等詳細了解千年建水古城的建城史、發展史及建水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團結奮鬥史,在與眾多文物的對話中感受到了千年古城承載的深厚歷史人文內涵和古城保持的生機活力。在文廟,全流程親身體驗了佩戴綬帶、盥洗、行正冠禮、迎聖進殿及初獻、亞獻、終獻“三獻禮”儀式,讓大家在與文廟深厚的歷史文化碰撞中接受了一場深刻的思想洗禮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加深了大家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和認同。
臺灣大學生林同學表示,自己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對文廟的規模和儒家尊師重教的優秀傳統感到震憾,也被儒家的思想文化深深吸引,全面刷新了自己對儒學文化的認知,增進了自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回去後會把本次的交流體會分享給同學及更多年輕人,今後有機會會約上同學、朋友再來進行深入了解學習。

在石屏體驗豆腐制作(中國臺灣網發)
從墨香、豆香到海菜腔——感受邊疆民俗的獨特魅力
採訪團最後一站來到了“文獻名邦”美譽的千年古城石屏,通過漫步在青石板鋪就的街巷,切身感受“五步三進士、對門兩翰林、舉人滿街走、秀才家家有”的人文盛況。在豆腐博物館,臺胞體驗制作豆腐,見證了“井水點豆腐”的魔法時刻。在李懷秀、李懷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彝族海菜腔省級傳承人李懷秀,和她的弟弟李懷福帶領團隊為兩岸媒體人獻上原生態歌舞盛宴。在非遺傳承人指導下,臺灣新媒體人跟著學跳煙盒舞,現場歡聲笑語不斷,進一步增進了兩岸同胞的情感聯係。
臺灣知名媒體人黎建南表示,這次來到石屏令我大開眼界,也大開心境,讓我有一個新的思考,我覺得不單是臺灣的年輕人要來,中國大陸所有的人都要來,這個地方有很多特色,讓我感慨很多。

體驗紫陶制作技藝(中國臺灣網發)
此次參訪的成員中,有全網粉絲量超960萬的臺灣知名媒體人、時事評論員黎建南,也有海外平臺粉絲量8.5萬的田浩辰等臺青網紅,以及人民日報、中國日報、中新社、中國臺灣網、雲南網等大陸主流媒體記者。參訪團通過親眼所見、親身體驗、親自感受的方式,互動式、沉浸式體驗紅河州的自然山水與民族文化魅力,通過兩岸媒體及社群平臺向島內同胞講好“兩岸故事”、“紅河故事”和“雲臺融合發展故事”,不斷增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中國臺灣網、雲南省紅河州委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