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理論頻道  >   要聞

【治國理政新實踐·重慶篇】大學生返鄉創業 帶動300余戶村民增收

2017年02月20日 13:22:10  來源:華龍網-重慶日報
字號:    

  “老陳加把勁,把土翻得再松點,爭取今年掙更多錢喲!”2月16日,武隆區鳳來鄉宋坪村,重慶市武陵區電商運營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明億對正在田里勞作的陳燈志說。

  “要得!這一畝地比原來多收入1000多元,我還想多種點地閞!”陳燈志樂呵呵地回答。

  陳明億,2010年從西南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2012年從深圳返鄉創業。如今,他致力于發展有機生態食品和農村電商,已帶動該鄉300余戶村民增收。

  經驗不足受挫 偶然打開市場

  “大學畢業後,我在外地工作了兩年。”2012年初,得知家鄉正大力扶持微企發展,陳明億決定返鄉創業。

  鳳來鄉,是陳明億出生地,也是武隆有名的魚米之鄉,其產出的大米佔到整個武隆產量的1/3。經過仔細考察,陳明億認為在家鄉發展有機生態農業,會有很好的前景。

  2012年5月,拿著10余萬元的創業貸款和創業補貼,陳明億在80多畝田里種上稻谷,並投放了7萬多尾泥鰍苗。但由于沒有做好水渠規劃,當年7月,鳳來鄉遭遇連續半個多月的暴雨,泥鰍被全部衝走!

  “那一年共投入20多萬元,但只收獲4萬多斤稻谷。如果按1.3元一斤的市場價賣,只能收回5萬元左右成本。”陳明億索性決定:將稻谷加工後,免費送給朋友們品嘗。

  結果,很多朋友都對陳明億種的稻米讚嘆不已。

  在朋友的鼓勵下,陳明億自己設計了大米的包裝袋,並在網上注冊了一家淘寶店進行試銷。最後總共賣出8萬多元,比預期高出很多。這讓陳明億有了信心,決心繼續幹下去。

  2013年,陳明億開始擴大土地承包規模,著手種植高端有機大米。在稻田里,他養殖了泥鰍、鯽魚,讓稻田形成一個有機的循環。

  “泥鰍、鯽魚不僅可以松動泥土,還能將水里的微生物、害蟲吃掉,其糞便還可以肥沃水質,從而讓水稻根係發達,產量更高。”陳明億說。

  帶動村民致富

  如今,陳明億不僅自己種植了280多畝田地,還帶動鳳來鄉300多家農戶種植了500余畝水稻。

  “農戶的種子、肥料,全部由我免費提供,進行標準化生產;產品統一收購,進行網上直銷。”陳明億告訴記者,以前鳳來鄉全是單家獨戶種植,現在自己成立了億托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注冊了“鰍田稻”大米的商標,進行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和銷售。

  “以前一畝地產雜交稻約1000斤,每斤賣1.3元,一畝收入約1300元。”陳燈志說,現在一畝水稻的收入可達1800元。此外,一畝稻田里養幾百斤泥鰍和鯽魚,每畝年收入約600元。這樣算下來,一年他可以多收入七八萬元呢!

  在陳明億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鳳來鄉。“億托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每年用工不少,有的臨工一年就可以收入六七萬元。”武隆區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2015年,武隆區供銷社收購億托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後,成立了重慶市武陵區電商運營服務有限公司,陳明億任總經理。如今,這個電商平臺已整合該區26個鄉村生活館、57個商家、1500多戶農戶,將武隆的土雞蛋、豆幹、苕粉等土特產統一放到網上售賣。

  “回到家鄉創業,這讓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看著大家的日子越過越美,自己也打心眼里高興。”陳明億說。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