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鑒抗戰歷史 推進政治建軍
2025-09-08 11:02:00
來源:《求是》2025/17
字號
80年前,中國人民經過14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打敗了窮兇極惡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贏得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給日寇以沉重打擊,成為支撐持久抗戰、奪取最後勝利的中堅力量。其間,我們黨結合形勢任務,不斷深化對政治建軍的規律性認識,作出一係列理論回答,採取一係列革命性創舉,從政治上有力保證我軍以弱勝強、由弱到強。信仰之光穿越時空,真理力量歷久彌新。當前,世情、國情、黨情、軍情發生復雜深刻變化,政治建軍面臨如何加強、向哪前進、怎麼作為等重大時代課題。回望抗日戰爭歷史,把我們黨建軍治軍的光輝理論與實踐傳承好弘揚好,對于新徵程上深入推進政治建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戰爭一刻也離不了政治”,抗日戰爭雄壯史詩深刻揭示軍事與政治的關係,新徵程上推進政治建軍必須始終從政治高度思考和處理軍事問題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這是馬克思主義戰爭理論的一個基本觀點。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中進一步深刻闡明,“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戰爭本身就是政治性質的行動,從古以來沒有不帶政治性的戰爭”。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妄圖“完全徵服中國”。在民族存亡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人以徹底的理論清醒、高度的政治理性和深沉的民族情懷,全面科學分析中國所處國際國內形勢,作出“中日矛盾成為主要的矛盾、國內矛盾降到次要和服從的地位”的重大政治判斷,清晰明確地提出抗日戰爭的政治目的——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國,提出“適當地調整國內國際在現時可能和必須調整的矛盾,使之適合于團結抗日的總任務”。我們黨先後發布八一宣言、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發表《中國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和《中共中央致國民黨三中全會電》等一係列重要文件文電,從民族大義和全局出發,促成國共合作,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同時,指明黨在這一階段的最中心的任務是“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的最後勝利”,要求紅軍“適合抗日戰爭的情況”,完成“改組為國民革命軍”、“造成抗日戰爭中的模范兵團”等重要任務。人民軍隊在黨的主張下,放下一切舊仇宿怨,以“兄弟鬩于牆外禦其侮”的真誠,與國民黨軍“攜手共同救國”,為實現黨的任務創造了“第一個必要條件”。抗日戰爭中,民族解放的任務在哪里,黨的任務就在哪里,軍隊就指向哪里,生動詮釋了軍隊政治性這個本質屬性。
當今中國正處在由大向強發展的關鍵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我軍是執行黨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抓軍隊建設首先要從政治上看,堅持軍事服從政治、戰略服從政略。這內在地規定了要把整個軍事力量建設運用,放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目標下來認識和籌劃。新徵程上,深入推進政治建軍必須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始終從政治高度思考和處理軍事問題。習主席提出的“五個堅持”的軍事觀和方法論,即堅持政治引領、堅持以武止戈、堅持積極進取、堅持統籌兼顧、堅持敢打必勝,是新時代強軍勝戰之道和研究解決軍事問題的“總鑰匙”,其中“堅持政治引領”居于首位,起著統攝作用,要深化理解認識,確保始終方向明確、頭腦清醒、應對有方、行動有力。當前,我們所面臨的國家安全問題的復雜程度、艱巨程度明顯加大,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顯著增多,特別是外部遏制打壓變本加厲。越是風高浪急,越要保持戰略清醒、增強戰略定力。要堅持用政治這把尺子來衡量軍事問題,始終把軍事行動置于國家政治外交大局和國家安全戰略全局下來布局謀劃,確保任何時候都絕對服從服務于黨的中心任務。這就要求胸懷“國之大者”,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既敢于鬥爭,又善于鬥爭,動靜有序,進退有矩,努力贏得政治和軍事上的雙優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有利環境。
二、“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抗日戰爭雄壯史詩深刻揭示政黨與軍隊的關係,新徵程上推進政治建軍必須毫不動搖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
翻開中國近代史,此起彼伏的反帝反封建鬥爭不可謂不火熱,但屢屢難逃失敗命運,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先進政黨領導。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和成長起來的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以徹底的革命性和徹底的人民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捍衛民族獨立最堅定,維護民族利益最堅決,反抗外來侵略最勇敢。我軍作為黨締造和領導的人民軍隊,建立第一天起就高舉黨的旗幟、堅決聽黨指揮。抗日戰爭時期,紅軍將士摘下紅星八角帽,換上青天白日徽,但忠誠于黨的如磐信念從未動搖。當年,八路軍三八六旅旅長陳賡在日記中寫道,“紅軍永遠是紅軍,任他換個什麼名義,戴上什麼帽子,我們始終為了共產黨的光榮而奮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後,面對“統一戰線中遷就國民黨的無原則傾向”,我們黨堅持獨立自主,黨領導軍隊的根本原則從未動搖。毛澤東同志指出,“共產黨員不爭個人的兵權”,“但要爭黨的兵權,要爭人民的兵權。現在是民族抗戰,還要爭民族的兵權”,態度鮮明地把槍桿子牢牢掌握在黨的手中。這一時期,我們黨根據抗戰實際,圍繞保證軍隊聽黨指揮,進行了許多創造性工作。紅軍改編後,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軍委前方分會和新四軍分會,加強具體領導;1941年2月,中央軍委頒布條例,規定團以上及分區以上部隊成立軍政委員會,健全黨領導軍隊的組織機構。1944年4月,時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副主任的譚政受中共中央委托作《關于軍隊政治工作問題》的報告,重申了黨對軍隊絕對領導,並將其作為處理“軍黨關係”的基本原則加以明確。歷史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我軍是無產階級性質的新型人民軍隊,只有堅決聽黨話、跟黨走,才能從根本上永葆性質、宗旨、本色,才能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奮勇前進。
高舉旗幟、聽黨指揮,是黨和人民對軍隊的根本政治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著眼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緊緊扭住黨對軍隊絕對領導這個建軍之本、強軍之魂,以政治上的革命性鍛造引領新時代人民軍隊偉大變革。新徵程上,深入推進政治建軍必須突出舉旗鑄魂、強根固本,毫不動搖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政治上的堅定源于理論上的清醒,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深扎全軍對黨絕對忠誠的思想根子是首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全面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加強體係化學理化研究闡釋,係統闡發蘊含其中的道理學理哲理,把官兵的忠誠基因鐫刻在對科學理論的內在認同上。軍委主席負責制是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制度和根本實現形式,也是“兩個確立”在人民軍隊落地生根的重要制度保證。要把全面深入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作為最高政治要求來遵循、最高政治紀律來嚴守,做到聽習主席指揮、對習主席負責、讓習主席放心。高層黨委地位重要、責任重大,高級幹部身上千鈞重擔、身後千軍萬馬,更需要加強政治能力訓練,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在重大原則立場上頭腦特別清醒、態度特別鮮明、行動特別堅決,用表率之舉感召帶動部隊。
三、“兵民是勝利之本”,抗日戰爭雄壯史詩深刻揭示軍隊與人民的關係,新徵程上推進政治建軍必須鞏固發展新時代軍政軍民團結
回首那段至暗屈辱的歷史,日本之所以敢以不到一億之眾,遠犯四萬萬五千萬之泱泱中華,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在于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舊中國政治腐朽、民心不聚、一盤散沙,給了日本軍國主義可乘之機。面對深重民族危難,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沒有退縮,沒有消沉,而是把驅逐日寇的根深扎進遼闊中國大地,向一切有志報國救國的人民群眾汲取無盡偉力。毛澤東同志指出,“如此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沒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動員,是不能勝利的”。在我們黨“全軍全民起來奮鬥”的號召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無數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共赴國難。軍民攜手創造出地道戰、地雷戰、挑簾戰等極具智慧的遊擊戰法,母親送兒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戰場,譜寫了“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的抗戰交響曲。當時延安《花鼓詞》中唱的“軍隊是扛槍的老百姓,老百姓是不穿軍裝的八路軍;軍為利箭民做盾,為保江山團結緊”,生動描繪了軍民“打成一片”的感人圖景。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各黨派、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都團結起來,海外華僑華人也紛紛通過回國參軍殺敵、組織抗日救亡團體、捐款捐物等各種形式支援抗戰。正是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歸、民力所聚,經此一戰,我們不僅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黨和人民軍隊也得以發展壯大。抗日戰爭中,我軍始終站穩人民立場、贏得最廣大人民衷心擁護,是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在軍事領域的生動實踐,成為“人民軍隊的根脈,深扎在人民的深厚大地”科學論斷的有力證明。
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反復要求,我軍要牢記為人民扛槍、為人民打仗的神聖職責,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國防和軍隊建設全局的高度出發,發展堅如磐石的軍政軍民關係。新徵程上,深入推進政治建軍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鞏固發展新時代軍政軍民團結。發揚密切聯係群眾的優良傳統,堅持來自人民、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保持同人民群眾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關係,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和優勢,以實際行動為人民造福興利,不斷增進同人民群眾的魚水深情和血肉聯係。牢固樹立戰鬥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狠抓戰鬥力建設治虛打假,全面加強練兵備戰,確保一旦有事能夠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贏,堅決保衛人民和平勞動和生活,永遠做人民利益的捍衛者、人民信賴的子弟兵。堅持軍民一體、平戰一體,加強各領域戰略布局一體融合、戰略資源一體整合、戰略力量一體運用,加快提升新興領域戰略能力,推動新質生產力同新質戰鬥力高效融合、雙向拉動,鞏固提高一體化國家戰略體係和能力。創新發展人民戰爭戰略戰術,在新型舉國體制下推動地方支前工作現代化轉型,把人民群眾的非凡創造力轉化為現代戰爭的重要制勝力。
四、戰爭“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抗日戰爭雄壯史詩深刻揭示精神與物質的關係,新徵程上推進政治建軍必須加強戰鬥精神培育
近期上映的影片《南京照相館》,劇中人物王廣海內心明知當漢姦可恥,卻寧肯押注“日本人不可能輸”,也不抱“萬一日本人輸”的念想。藝術源于生活、折射歷史。七七事變後,面對不可一世的日軍,“亡國論”陰雲一度席卷籠罩國人。國民黨許多高官持“戰必大敗”的悲觀情緒,普通百姓也擔憂“戰事何時終了,尚不可能預料,國家興亡難以斷定”。在異常嚴峻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人展現出堅定的必勝信念,並用這種信念激勵全國全軍鬥志。毛澤東同志告誡國人“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鼓舞國人“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能“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昭告國人“日本技術條件雖優,但它終必失敗”,要求我軍把“進步的政治精神貫注于軍隊之中”以增加“絕大的戰鬥力”。當時有報紙寫道,“目前舉國一致準備拼命自衛的精神,真不是前幾年所能想像的。只憑這種精神,即可保證我民族決不至衰亡”。在抗日戰爭壯闊進程中孕育出的偉大抗戰精神感召下,中國人民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尊嚴而戰的“民氣”直衝霄漢,全體軍民前赴後繼、不畏犧牲,以超過3500萬傷亡的巨大代價,築起保衛家鄉、保衛祖國的新長城,矗立起中華民族又一座巍峨的不朽豐碑。站在今天回望,中國軍民憑借偉大抗戰精神以劣勝優,打敗當時“在東方是一等的”日軍,絕不是一種幸運、一種偶然,而是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歷史必然,是正確把握物質與精神關係的科學必然,是精神主動與歷史主動共生互動的一次偉大實踐。
戰爭不僅是物質的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我軍歷來是打精氣神的,過去靠著那麼一股子勁,打敗了一個又一個武裝到牙齒的兇狠敵人。新時代的人民軍隊鋼多了,氣要更多,骨頭要更硬。新徵程上,深入推進政治建軍必須加強戰鬥精神培育,大力弘揚敢打必勝的精神品質,為加快把人民軍隊建成世界一流軍隊提供強大精神動力。抓緊思想政治教育這個中心環節,扎實開展馬克思主義戰爭觀、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教育,樹立正確的生死觀、苦樂觀、得失觀,解決好“為誰打仗、為何而戰”根本問題;突出信仰信念、軍魂氣節等核心內容,深入推進紅色基因代代傳工程,引導官兵大力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大無畏精神。適應未來信息化智能化戰爭對作戰能力、打贏信心、戰鬥意志提出的新挑戰新考驗,把戰鬥精神培育融入實戰化訓練各方面全過程。堅持以戰領建、抓建為戰,緊貼作戰任務、作戰對手、作戰環境,在艱苦嚴格的訓練中、近似實戰的環境中、嚴峻復雜的軍事鬥爭中摔打磨礪部隊,強化戰鬥作風養成,讓戰鬥精神在實戰化訓練中淬煉升華。充分發揮強軍文化在磨礪意志、錘煉作風、增強本領等方面的增益作用,把文化熏陶與戰鬥精神培育統一起來,創作富有戰鬥格調的文化產品,開展洋溢戰鬥激情的文化活動,立起強軍文化礪戰打贏指向,用文化力助推戰鬥力提升。
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和營養劑。抗日戰爭雄壯史詩昭示我們,堅持政治建軍是人民軍隊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所在。新徵程上,我們要充分汲取抗戰歷史的豐厚滋養,更好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守住人民軍隊初心本色,錘煉敢打必勝意志鬥志,把英雄的人民軍隊鍛造得更加純潔、更加光榮、更加可靠,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堅強戰略支撐。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