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12月24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交易實況》報道,根據某國有大行二級支行行長的說法,“年底考核季每一天過得都像電影《2012》,而在嚴格監管下,我們沒有捷徑,只能拼命完成任務。 每個部門都有每個部門的指標,其中存款、貸款和中間業務收入依然是年終考核的重點,于是每到年末銀行再現瘋狂高息攬儲, 甚至狂發理財產品,過去五年,僅理財產品從僅僅幾百種迅速增長為超過2萬種,銀行究竟是賺錢高手,還是作龐氏騙局?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點評市場熱點。
區別對待理財產品 了解產品成本收益
年末高息攬儲以及在最近兩年狂發理財產品是不是有所謂龐氏騙局?還是銀行很健康,有錢大家賺?
奚君羊:亂發理財產品說明銀行存在一定問題。第一,受到各種指標的要求,完成任務,所以年底一定要達到一個存款量,達不到存款量就不能完成指標,說明銀行管理處于粗放的規模指標式管理。第二,如果理財產品過度濫伐,會使得銀行的資金來源、資金運用在線上、在成本上有可能失控,也就是說大量的錢進來後面這個負債,要還的時候發現又還不出來。
日前,中行董事長肖鋼在《中國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呼吁加強影子銀行的監管。他認為,目前銀行發行的“資金池”運作的理財產品,由于期限錯配,要用“發新償舊”來滿足到期兌付,本質上是“龐氏騙局”。現在銀行里有一天理財,兩天、七天理財,相關一些投資的品種是不是需要用新錢來補舊錢,進一步的進行這種投資?
奚君羊:是的,銀行大量發行理財產品後,在管理上很難有條理的匹配它的期限和成本收益。
去年9月,銀監會要求銀行暫停發行投向“資金池”模式的超短期理財產品,要求實現單一產品單獨核算,並要求實現更多的信息披露。但是似乎目前資金池的產品並沒有得到控制,而出現期限越來越短,發行越來越頻繁的局面。
奚君羊:說明銀行本的資金期限和收益管理處于不穩定狀態,另外可能不是自己開發的產品,是第三方開發的產品,拿來代銷。
有消息說一些銀行現在正在謀求和券商進行合作,可能想利用券商資管平臺進行創新業務。將來的一些理財產品和券商進行挂鉤,會不會產生更大的風險?
奚君羊:有可能,因為券商從事的活動收益率一般波動比較大,這跟固定收益不一樣。銀行表面上辦理各種客戶資金,直接辦理業務,其實它有些品種跟某些行情的波動挂鉤,投資于某些價格變動收益不確定的產品,它會告訴客戶預期收益率有多高,這個預期只是一種數學測算。
銀行為了推銷產品有時故意不充分揭示這個產品的風險,沒有充分說明,強調了有收益的可能,所以客戶往往會誤解,因為客戶對于銀行通常形成了一種信任,認為銀行是國家開的,銀行不會有什麼問題。
我們買銀行理財產品要區別對待。首先到底是預期收益率,還是規定的收益率,這一點消費者客戶一定要有所把握,要有充分理解,避免由于買的預期收益結果沒有達到,造成損失。
銀行能不能有一天不再發被我們認為可能會存在龐氏騙局的產品?
奚君羊:這不會,我們無法從監管上、政策上限制銀行發行比較合理的產品,哪怕是行情有波動,也不能說因為波動不能買,所以在監管上還要多下力度。比如風險要充分揭示,要求銀行專門有風險揭示書,說明這個產品的風險在哪,客戶是不是知曉,要對客戶當面有一段陳述,要有客戶簽字。
名詞解釋:
龐氏騙局:
是一種最古老和最常見的投資詐騙,這種騙術是一個名叫查爾斯?龐茲的投機商人"發明"的。簡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制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取更多的投資。
資金池
“資金池”類型的產品,:投資者的錢全部匯集在一個“池子”里,由這個“池子”統一購買各類資產。由于不同類型、不同期限的產品募資混在一起,誰也說不清你的錢投到了哪里。
巧妙之處是,銀行不斷發行短期限產品,使池子里總是“蓄”著一筆資金,可以投資回報更高的長期資產。當中的收益差額就成為銀行的利潤。甚至在投資無回報的情況下,只要不斷有新的投資者加入,到期產品就能得到兌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