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日本宣布2011年出現31年來首次貿易逆差、逆差總額高達340億美元以來,關于日本是否需要追求出口主導的問題就成為熱議的話題。
日本經濟的出口依存度不高,出口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最高時也不過15%。然而,出口的確對日本宏觀經濟影響較大,一方面是因為出口增長率一直高于其他主要經濟指標;另一方面是日本出口結構剛性集中,主要集中于汽車和半導體電子等彈性係數較大的產業,其中約一半汽車產量用于出口。而汽車以及汽車零部件產業佔全國所有產業產值的15%,且與鋼鐵、化工、電子、IT產業關聯緊密,處于制造業的中心地位,牽一發而動全身。
泡沫經濟崩潰以後,日本經濟陷入長期蕭條,盡管出口依存度不高,但由于人口急劇老齡化,勞動力與人口數量下降,國內市場飽和,個人消費和設備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一直處于低迷狀態,所以出口對日本經濟的作用就越來越重要。出口不僅是經濟復蘇的“起爆劑”,也是經濟景氣的最主要動力。出口增加則日本經濟景氣,出口減少則日本經濟蕭條。
很顯然,日本過分依賴出口的經濟結構存在很大風險。擴大內需固然十分重要,但結構調整並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完成。實際上,在美國的“外壓”之下,日本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進行旨在擴大內需的結構調整,但並不成功。特別是在當今通貨緊縮以及人口減少的背景下,日本內需強勁增長的機會更為渺茫。盡管日本災後重建在某種程度上拉動了內需,但這種效果將隨著災後重建的結束而消失,難以從根本上改變日本經濟對出口的依賴。
日本貿易逆差的局面或許不會長期持續下去。2011年呈現逆差的主因是“3·11”地震海嘯導致日本的產業供應鏈一度中斷,電力供應緊張又造成減產;此後日元升值、泰國洪水和海外經濟增長減速影響,導致進口總額減少2.7%;為了彌補核電損失又大量進口石油、天然氣等火電燃料,使進口總額增長12%。但是,日本的人才優勢和技術優勢猶在,汽車、電子、半導體等出口產業仍然有很強的競爭力。即便短期內日元升值使日本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對出口有所打擊,但對日本進口海外資源、能源、貨物以及日本企業的海外投資和海外企業並購十分有利。從長期看,日元升值改善了貿易條件,有利于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過剩的產能與狹窄的國內市場產生巨大的需求缺口,這意味著日本在中期、甚至中長期都很難擺脫對出口的嚴重依賴。目前,歐美經濟持續低迷,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增強,但是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經濟體仍保持強勁增長,區域內巨大的消費圈正在形成。日本對亞洲的出口佔其出口總額的半壁河山,很顯然,日本經濟的希望在中國,在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