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的人認為要推廣正版應提高公眾知識產權意識
公眾的版權意識正在逐年提高。近期發布的第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發現,2009年我國國民的版權認知度為74.6%,比2008年提高了3.1個百分點。國民對盜版出版物的購買率呈逐年下降趨勢,2008年為25.2%,而2009年已大幅下降至16.1%。
西南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耕,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改革開放以來,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我國僅用30多年時間,就取得了發達國家用了上百年才取得的成績。但從總體上來說,我們的版權保護工作還做得不夠,侵犯版權的行為在部分領域,比如網絡環境中影視作品和音樂作品的盜版,以及計算機軟件的盜版等,仍然比較嚴重。
“盜版嚴重,是因為需求旺盛。”武漢大學大三學生李延(化名)說,對購買和使用盜版物,不少人仍存在“知行不一”的情況,很多人已經意識到盜版物的危害,但仍願意購買,“這和人們缺乏版權意識有很大關係。”
推廣正版產品的主要障礙是什麼?調查中,28.3%的人認為主要障礙是“普通人很難分清正版和盜版的區別”;27.1%的人表示,主要障礙是“人們的知識產權意識淡薄”;20.5%的人認為“正版產品購買不方便”;13.7%的人直指“打擊盜版的執法力量不足”。
“大家不會購買假煙、假酒,因為知道這些東西對身體有害。但很多人會購買盜版文化產品。”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翁昌壽認為,相當多的人認為買盜版不是犯罪,“但他們沒想到買張5元錢的盜版碟可能會毀掉一個文化產業。”
在美國讀經濟學研究生的楊小玲(化名)告訴記者,美國也有盜版物,而且價格低廉,但很多人不願購買,原因是“使用盜版物會被周圍人批評,還可能承擔法律責任”。楊小玲說,她在留學期間,一直堅持使用正版產品。
調查顯示,40.5%的人認為,要推廣正版,必須提高公眾知識產權意識;29.4%的人表示,還應加大對盜版的打擊力度;20.3%的人認為應鼓勵舉報制售盜版;另有9.7%的人認為應對購買和使用盜版的消費者進行處罰。
翁昌壽說,推廣正版產品離不開影視公司、出版社、軟件遊戲廠商等內容生產商的努力。例如廠商可以推動建立“正版俱樂部”的會員組織,會員履行不購買盜版的承諾後,就可以獲得相應正版產品的優惠和獎勵。“要讓每個人切切實實感到,不買盜版不僅是光榮的,還是有‘好處’的。打擊盜版與鼓勵消費者不購買盜版相結合,才是可持續的治理方法。”
88.4%的人將“價格太高”視為推廣正版產品的主要障礙
本次調查還發現,88.4%的人將“價格太高”視為推廣正版產品的主要障礙;64.1%的人認為,普通家庭收入較低,無力購買正版。95.3%的人表示,要推廣正版,就必須降低正版價格。
正準備考研的黑龍江學生楊東臣,早已不敢購買盜版考研輔導書了。因為“盜版書雖然價格便宜,但常常出錯,讓人不放心”。而對于“物美價廉的盜版DVD”,楊東臣仍然抵擋不住它的誘惑。
“一味降低正版價格,可能會讓正版商撐不下去。”翁昌壽說,為鼓勵民眾購買正版產品,相關部門展開了“低價正版工程”,把一些正版產品的價格降低。通過這個工程,盜版情況有所控制。“但這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畢竟正版產品生產商要承擔版稅等成本,不可能將正版電影光盤的價格都降到5元錢。”
翁昌壽還發現,現在的確有不少“白領”熱衷購買盜版。“所以,我們還是要寄希望于消費者堅守‘對盜版說不’的道德底線,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採訪中不少人還提到,一些跨國公司銷售正版產品時,在中國市場上的售價明顯高于國外售價。對此,92.7%的人表示“不能接受”,其中64.5%的表示“絕對不能接受”。
上海交通大學岩土工程專業研究生宗楠(化名)認為,不少正版產品價格過高,與國內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有關。“我們專業用到的不少軟件,都是國外品牌。如果購買正版,每個通常需要七八萬美元,貴的甚至達到20多萬美元,誰賣得起啊?可惜的是,類似的國產軟件要麼不好用,要麼就根本沒有。”
于是,宗楠不得不從網上下載免費軟件,“只要不用盜版軟件營利,就不會被追究責任。”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有多種,但我覺得最根本的一項措施,是大力提高國產軟件的開發能力。”張耕說。
如何才能有效扶持國產軟件行業的迅速發展?調查中,66.1%的人認為首先要重視軟件人才的培養;61.5%的人認為,政府採購時應優先考慮國產軟件;48.1%的人支持“通過貸款、減免稅收等政策扶持國產軟件企業”;36.6%的人認為應開展公眾教育,營造購買、使用國產軟件的氛圍,還有36.3%的人認為,要鼓勵大型國企並購國外軟件企業,直接獲取軟件技術與人才。
“現在國家已有不少扶持國產軟件的優惠政策,民族軟件企業要珍惜這些機會。”張耕認為,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是民族軟件業振興的關鍵因素,而開展公眾教育,鼓勵購買、使用國產軟件,也必須建立在提高國產軟件競爭力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