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古寺受損的佛塔
-現場
玉樹最大藏傳佛寺經堂垮塌
“五百多年的大經堂,就這麼毀了,8名僧人遇難。”玉樹結古寺桑周加措大經堂管理人、35歲的僧人更求仁專連連嘆氣。
結古寺是玉樹州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近半僧舍的門窗都已嚴重變形。桑周加措大經堂的主殿徹底垮塌,主殿頂上豎立的金筒橫倒在了一邊。在主殿一側的廚房內,幾百斤重的大鐵鍋也被震得變了形。佛學院大門後面依階而上的學員宿舍,以及最高處的佛學院大經堂,則遭遇滅頂之災,倒成一片。“徹底沒有辦法用了。” 更求仁專落寞地說。
-計劃
損壞文物古跡將修復或重建
青海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表示,玉樹災區在地震中受損的文物古跡將根據情況進行修復或重建,工作計劃已上報省政府。
工作計劃主要包括文化設施重建,文物搶救、保護、維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渡期的文物保護和設施建設等四方面內容。
青海省文化新聞出版廳副廳長王建平說,在災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州級、縣級的文化基礎設施將被重新規劃,並根據國家對此類建築的標準按一級館標準設計。文化和新聞出版廳將組織專家對非物質文化項目的保護情況和存在問題進行調查評估。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將基本保持在原有位置修復或重建。
據了解,在“4·14”地震中,玉樹州3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和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
-對話
搶救文物將借鑒汶川經驗
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表示,搶救文物的第一筆資金已于昨日上午劃撥到災區,這筆資金主要用于支護受損文物,防止次生損害的發生。同時,對玉樹地區文物的修繕工作將借鑒汶川經驗,請當地災民參與修繕項目。
單霽翔說,第一步工作是對受損文物做搶救性的支護,下一步才是排查險情和制訂修繕方案。汶川震後文物搶救比較成功的經驗是在第一時間進入災區,只用了兩個星期的時間對每一處文物受損狀況做了記錄。“但玉樹和汶川不一樣,進入玉樹很難,機場是唯一的管道。”單霽翔稱,汶川地震後,文物部門對羌族傳統建築碉樓的修繕,動員了大量當地人參與,因為他們比外來的施工人員更熟悉民族傳統工藝。
單霽翔表示,對于玉樹地區石窟寺、摩崖石刻的保護,主要依靠文物工作者和技術人員,但民居、寺廟等一般性民族傳統建築的施工,可以像修繕碉樓那樣起用當地居民施工。他說,這樣做有三點好處:一是當地人修自己家鄉的傳統建築更有責任心;二是災民最困難的時候以工代賑,可以獲得經濟收入;三是傳統技藝、傳統施工方法得到一次前所未有的傳承,使他們對文化遺產更有感情。
他認為,目前修繕古建築一方面要堅持傳承傳統工藝,另一方面要運用現代科技,包括防水防蟲防震的方法。傳統工藝和現代科技找到結合點,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文物的抗災能力。關慶豐
綜合新華社、《廣州日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