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豈能成為“破壞文物”的別名?

時間:2010-04-21 14:45   來源:每日新報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記者近日在大理採訪時發現,一條正在擴建的公路,使大理唐代建築龍首關變得面目全非,僅剩的幾段城牆也危在旦夕。此前文物部門下發兩次停工通知,但施工方都未理會。而大理交通局趙勇超書記則稱“文物部門不就是要錢嘛!現在已經把錢打給他們了,他們也就不說什麼了”。

  資料顯示,龍首關西靠蒼山雲弄峰,東臨洱海,始建于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距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作為大理的北部屏障,龍首城以其鎖山控海、易守難攻的特點,成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傳說元世祖忽必烈南徵時,所到必克,但在龍首關遭到了大理國將士的頑強反抗。久攻不下,忽必烈只好將主力轉移到蒼山背後,越過蒼山天險,最終才攻下大理。

  而現在,這座忽必烈沒有攻破的城牆,被道路建設者們用幾輛卡車、幾臺挖土機輕松“攻破”。忽必烈當年面對的除了堅固的城牆,還有守城士兵的頑抗;而建設者們面對古老的城牆時,還面對著一部《文物保護法》。人都說法比人大,但在大理某些人的眼中,顯然法的約束無關緊要,甚至用錢就可以輕松打發。這事在大理,並不稀奇,前幾天洱海爆出填湖造墅的特大新聞,據說處理時也是罰款了事。

  在建設者看來,除了建設,其余的都是障礙,而障礙,是必須要拆除的。遙想當年,在火熱的建設年代,興奮的人們曾喊出“江河繞道,高山低頭”的宣言,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建設者。我們都知道,沒有激情就沒有建設,但是建設只有激情而沒有理性,是一定會出問題的。就拿修路來說,激情就好比炸藥,而理性就是爆破師,只有把炸藥用在合適的地方,它才能給建設幫忙,如果亂炸一通,那就純屬破壞。

  在建設,尤其是修路這樣的基礎建設中,最常遇到的就是文物這個“障礙”。過去有個故事,講一個村子修公路,但村頭一棵千年古樹擋了道。怎麼辦?最簡單的辦法是把古樹砍掉,既省錢,又省事。但一個老人說,古樹是村子的生命,沒有樹就沒有村子,沒有村子還修路幹什麼?就這樣,理性戰勝了激情,古樹保留,公路繞行。很多人到國外旅遊,都感慨于西方很多城堡的古香古色。實際上,在幾百年前,西方也是大搞建設,並拆得上癮。比如在德國一個小鎮,據說就有這樣一個故事,說一個古鎮的年輕人羨慕外面的世界,就建議把老房子拆掉,建起高樓。但這個鎮子崇尚民主,凡事都要投票表決,結果,總有一些老人投反對票。結果,人一代代老去,票一次次投來,都是保守派佔了上風。于是,現在這個小鎮還保持著幾百年前的樣子,並因此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觀光者。

  通過這個故事不難發現,激進和保守並非絕對對立的雙方,而建設和破壞,很多時候就像一對孿生兄弟。您看北京,拆毀了城牆,扒光了四合院,建成了國際化大都市,但就市容市貌來說,卻幾乎成了“國際臉 ”,沒有多少原汁原味的建築了;再看西安,由于保留了明城牆,曾經一度交通有礙,司機抱怨,但多年以後,那座全國唯一的明城牆已經成了西安的名片,也成了西安人的驕傲。

  當然,城市建設是個涉及面極大,也極其復雜的問題,具體做法也是眾說紛紜,見仁見智。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建設者的眼光應注重長遠,而不是只看眼前,否則,很難說你是在建設,還是在破壞。具體到大理修路拆牆的事情上來,作為建設者,大理交通局不能為了一條公路,就破壞了千年古牆,其黨委書記的“打錢”說不僅無視歷史與民意,更無視國家法律,理應受到嚴懲。

  但遺憾的是,大理交通局的建設行為起到的破壞效果已然無法挽回了。而想到修路竟是為了發展龍首關旅遊,這多像那個治羅鍋不顧死活的故事,可笑至極,也可悲得要命。

  劉宏偉


編輯:趙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