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遊啟動:民間交流深入,兩岸難題終有解

時間:2011-06-25 11: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6月25日電 赴臺個人遊啟動在即,北京學者畢誠撰文《人生所貴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親——喜聞大陸遊客赴臺個人遊啟動》,作者對于大陸遊客赴臺個人遊將正式啟動表達了由衷喜悅,稱“大陸遊客將飽覽臺灣湖光山色”,認為個人遊的實施體現了兩岸互信“更上一層樓”,並指出隨著兩岸民間交流的深入,憑借中華民族的智慧,兩岸關係發展也將搭上“自由行”快車。 

  全文如下: 

  6月28日,首批大陸個人遊遊客將啟程赴臺。這不僅意味著時隔60多年後,大陸普通民眾第一次可以完全自由地“臺灣走透透”,欣賞祖國寶島的好山好水好風光,也象徵著隔絕兩岸民眾交流的最後一道鴻溝被填平,兩岸民眾第一次有機會進行雙向、直接、全面的溝通與了解,更體現著兩岸互信已更上一層樓,展現了當代兩岸中國人的政治智慧與包容自信的心態。

  兩岸建互信,陸客赴臺個人遊

  此次個人遊正式啟動後,大陸遊客將不再是遊覽車載來載去的過客,而會更多更深入地親身體驗臺灣風土人情。他們將不再蜻蜓點水般遊覽阿里山、日月潭,而可能三五成群地探訪野柳海濱。他們將不再走馬觀花般參觀故宮博物院、國父紀念館,而可能獨自一人夜宿墾丁聽濤。他們將走入寶島的山山水水,踏進尋常的百姓社區。

  更重要的是,通過個人遊,大陸遊客在飽覽臺灣湖光山

  色之美的同時,將更多接觸、了解臺灣民眾生活,感受他們的好客、多元、包容,臺灣民眾也會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大陸民眾,感受對方的自信、進取、友善。雖然兩岸政治歧異不會一夜間消失,別有用心的人也會不時操弄、挑撥,但通過越來越多地相互“自由行”,通過這種直接互動與交流,兩岸民眾將不斷拉近兩岸因隔絕多年造成的情感距離,破除歷史和個人造成的“心防”,逐漸走進彼此的心房。

  六十載隔絕,天涯今朝成咫尺

  新中國成立後的三十多年間,海峽兩岸曾處于軍事對峙,兩岸人員往來和聯係全部中斷。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首次發出兩岸“三通”的倡議。1987年後,臺灣當局改變“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政策,逐漸開放臺胞、臺商赴大陸探親、經商,兩岸人員開始有了一些接觸。但從李登輝到陳水扁,在“臺獨”意識形態挂帥下,無視兩岸共同利益和民眾強烈願望,罔顧臺灣發展需要,使“三通”之路充滿荊棘。但即便如此,兩岸民航飛機在2005年成功對飛,人員往來數量與日俱增。2008年馬英九上臺後,全面“三通”、多航點直航、陸客團體遊、簽署ECFA,一係列新舉措推動兩岸交流實現跨越式發展,譜寫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歡快樂章。

  回顧兩岸人民跨越橫亙于海峽之間一道道障礙的歷程,我們不禁感慨,曾經看似無解的“咫尺天涯,重重阻隔”,還是無法割裂綿延千年的血脈聯係和骨肉親情,在和平發展合作的時代潮流衝擊下,終究會變成“天涯咫尺,處處通途”。

  民間大交流,兩岸難題終有解

  陸客個人遊以及2008年以來兩岸交流的眾多豐碩成果說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是兩岸血脈親情相聯、同屬一種文化、共有一個家園,關鍵在于建立互信。相信隨著兩岸人民逐漸加深互信和了解,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民意將更加深入人心。只要兩岸人民能夠推心置腹地真情互動,憑借中華民族的智慧,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也將搭上“自由行”快車。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