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型人身保險預定利率實行市場化

2013-08-12 12:53     來源:重慶晨報     編輯:林天泉

  自8月5日起,中國市場普通型(即傳統型,與分紅、萬能、投連等新型產品相對應)人身保險預定利率實行市場化,不再執行2.5%的上限限制。改革後新簽發的普通型人身保險保單,法定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不得高于保單預定利率和3.5%的小者。

  改革涉及的品種為“傳統險”,包括死亡保險、重大疾病保險、養老險等;而佔據市場半壁江山的“分紅險”不在改革范疇內。對普通市民而言,這意味著有望花更少的錢買到利率更高的保險產品。

  影 響 新產品或明年上市,價格戰一觸即發

  “希望此次新政能為保險業注入‘強心劑’,迫使險企開發新的產品,拓寬投資渠道。”重慶某保險公司營銷負責人王女士說。

  “盡管在銷售中,我們反復告訴消費者,保險是為未來‘買單’,眼光要放遠一點,但目前的保險產品無論是保障還是分紅都讓人看不到未來。我們營銷人員都沒信心,更別說客戶了。”王女士說,從2008年至今,她的營銷團隊萎縮了近70%。

  “短期內壽險產品的價格不會出現明顯調整,我預計新的壽險產品要到明年才能相繼推出。”一家國有保險公司的負責人說,“新政實施後,一張20年按期繳付的保單,客戶能少交6%左右的保費,這對客戶是一個利好的消息。”

  “新政對中小險企是一個利好,中小型壽險公司的價格優勢將迅速顯現。我估計,新產品的預定利率會一浮到頂(最高3.5%),不大可能有3%等試探性預定利率產品出現。”業內人士陳女士說,“價格戰一觸即發,目前市場上產品的同質化較嚴重,價格將成為唯一的突破點。”

  中 介 今後賣保險,要推薦性價比高的產品

  “本次新政對中國壽險業信用狀況的影響有限。改革僅涉及普通型人身險,這一業務規模佔比不大,目前以保費收入計算,在市場所佔比例僅為10%左右。如果新政擴展至包括分紅型和萬能型壽險產品在內的關鍵產品,則會對保險公司產生顯著影響,可能引發保險行業加速整合。”標準普爾信用分析師黃如白說。

  不過,對于保險中介來說,新政則會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以前的保險中介都是‘向錢看’,利率市場化開始後,新產品會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各家中介公司必須貨比三家,向消費者推薦性價比高的產品,才會有更好的發展前途。”重慶某保險中介公司負責人王濤稱。

  消費者 買新險可緩,盲目退保不一定劃算

  “本來我想買一份壽險,現在保險的定價利率放開了,產品的保費會下降,我要等保險公司新產品。”市民趙先生說。新政後,像趙先生這樣的市民多起來,有些已購買了保險的顧客甚至打算退保。

  “市民觀望是有道理的,近段時間,不排除有保險公司激進上調利率來搶佔市場。不過,利率上調也可能會讓部分保單價格出現上漲。”某保險公司負責人張先生說,“未來,傳統保險的利率會全面放開,保險公司也會形成市場競爭關係,這對消費者更有利。”張先生說。不過,他也提醒市民,購買保險並不能只看投資回報,“應該首選信譽好、服務好、投資好、財務好、償付能力強的保險公司,要看產品的形態是否符合自身的購買需求,而不能一味比較產品價格或保單的虛擬收益演示。”

  對有些想退保的客戶,保險業內人士說:“盲目退保並不劃算!”

  “8月5日以前辦理的保險,如果還在10天的猶豫期內,退保是劃算的。但如果已經過了猶豫期,退保就不劃算了。”新華人壽的銷售人員趙小姐說。“退掉以前的保險,購買新險種,完全沒有必要!”重慶某保險公司負責人劉琳說:“買新的產品可以,但舊的保險用不著退,即便退保後再購買,也未必會便宜,主要是要面臨二次體檢、核保等問題,一旦健康狀況不理想,會直接影響到費率和承保,反而得不償失,退保再購買要特別慎重。”

  資深保險業人士介紹,作為保險公司承諾給投保人的投資收益率,預定利率的高低和保險產品的價格直接相關。如果一款產品的預定利率較高,消費者投保該產品時所繳納的保費則較少,反之亦然。

  一旦人身險預定利率由保險公司自主確定,未來預定利率有望上調,對于消費者而言,購買同樣保額和保障的人身險產品,所花保費將比現在更優惠。

  (本組文/重慶晨報記者 吳黎帆 趙鵬

  制圖 胡楊)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