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相親節目的泛濫讓本該羞答答扭捏捏的這檔子事突然成了場全民狂歡。作為一名相親屆的資深人士,本編頗感生不逢時。好在有些淳樸的地方還保留著一些天然的、純粹的、不以車房年薪為衡量標準的相親盛會,足夠讓人相信,一見真情可以只是單純的互相吸引……
感謝搜狐旅遊達人肖育文提供本文圖片!(博客地址:http://xiaoyuwen2008.blog.sohu.com/)
關于“賽裝節”的名詞解釋
楚雄彝州有兩個地方有賽裝節。一個是永仁縣直苴村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日。一個是大姚縣三臺鄉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以中和鄉直苴村的最為盛大,鄉土氣息也最為濃鬱。
賽裝節,顧名思義,就是服裝,服飾大比賽的。這是一個充分顯示彝族人民聰明,勤勞,能幹的節日。也是一個愛美,選美,比美的日子。賽裝場上色彩繽紛,滿眼都是花花綠綠,五顏六色,五彩繽紛的鮮艷服裝,一定會令你目不暇接。彝族婦女也很會刺繡,不光在衣服,帽子,圍腰上繡花,而且還在挎包,鞋子,鞋墊上繡滿了可愛,頑皮的俏麗圖案。

“賽裝節”打哪兒來的?
關于“賽裝節”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傳說在很早以前兄弟倆朝里若、朝拉若到直打獵,當時這里土地肥沃,弟兄倆從箭筒里抖出三粒種子種下,待秋後再來看時,已見谷穗金黃飽滿,于是他們便讓鄉親前來這里居住生活。因兄弟倆開發直有功,很多姑都要舉行娘都愛上了他們。長老們只得商定在正月十五那天給弟兄倆賽裝選妻。哪個姑娘若能把直 的風光山水花鳥野獸魚蟲都繡在衣褲上便選哪個為妻。于是所有的姑娘便親自採摘野草野麻等精心編織、日夜刺繡。
“賽裝節”上看盡彝族女人的萬種風情
每到賽裝節這一天,十里八寨的彝族同胞會如約而至,來到賽裝場上跳腳、喝酒、唱歌、交遊……歡飲達旦、熱鬧三天。看看誰繡的衣裳最漂亮,看看誰最是心靈手巧,欣賞他們心目中神聖的山茶花。青年小夥則會在賽裝場上尋找他的意中人,而擇偶的唯一標準也是誰最會繡衣裳。這一天,直苴女人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都會穿戴上自己親手繡制的衣裳,皓齒孩童的好奇、花季少女的青澀、年輕少婦的風韻、中年婦女的富麗、老年婦人的睿智,一襲彝族服飾總能穿出萬種風情。直苴繡品之于直苴女人,是其一生的追求,其生命的靈動都雋永在這彝族繡品中。
賽裝節上的賽裝表演僅僅只是拉開了序幕,而“賽裝賽到日頭落,跳腳跳迄月當空”才是壓軸的好戲。除了展示服飾之美,這天還是彝族青年男女傳情遞意、談情說愛的好場所。白天是老、中、青、幼年女性打跳,首先必須由幾個長者帶頭跳上幾轉,慢慢地其他人才能參加進來,許多年輕姑娘一天換好幾套艷麗的服裝來展示自我,凡是在打跳場周圍的男性都只能是觀賞者和裁判。
一些小夥子在這個時候就會在這里認真仔細地觀察著打跳場上的每一位姑娘,瞅準賽裝女,看看誰的手巧、誰繡得美,誰能成為自己的意中人。到了晚上,就是這些未婚青年男女的時間了,多少有情人蒙面來敘舊,它簡直是一場彝族蒙面舞會。多情的阿哥從姑娘身著的服飾,就知道姑娘是否能幹、勤勞和聰明,然後挑選自己如意的阿妹。選中目標後抓上她的一件繡品向場外的樹林中走去。如果姑娘對小夥子無意則不加理會;若是姑娘有意,便可裝作向小夥子索回繡品,追到樹林中去……阿哥阿妹互相中意後,一起相約到賽裝場上共同歡歌跳舞。

順便玩一玩:跳腳
彝族的舞蹈主要是“打跳”。打跳又叫“跳腳”,是賽裝節又一項重要活動。打跳剛健有力、節奏明快,主要形式為踏腳、對腳、抬腳等。人們手拉手圍成圈,伴隨著悅耳的旋律縱情歌舞。旋律和舞步由弱到強,由慢漸快。舞至高潮時,步伐整齊一致,氣氛歡快熱烈。除了拉胡琴的兩個小夥子外,只見場上打跳的全是清一色的“娘子軍”,天真爛漫的女童、美若天仙的姑娘、白發如霜的老婦,只要願意,都可融入這歡樂的海洋。打跳過程中,不斷有人加入,圓圈越跳越大,甚為壯觀。山坡上、樹林邊,或站或坐或蹲,全神貫注欣賞這道美麗風景的全是身披羊皮襖的彝族男子漢。這可是賽裝節打跳的規矩,白天打跳的只能是女子,不分年齡大小、不管婚嫁與否,只要是女性就可上場;晚上打跳的一律為未婚男女青年。
想去看“賽裝節”?下頁的攻略你一定用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