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有兩大食鹽盛產地——黑井古鎮和石羊古鎮,從地名來來說,這一“黑”一“白”的古鎮為雲南省食鹽生產貢獻了突出的成績,這里不光有悠久的造鹽文化,更是引人入勝的風景勝地……
清朝康熙年間,《滇南鹽法圖》對于雲南古代鹽井的生產就有了比較具體及詳盡的描述,後來有學者和專家剖析,鹽井生產主要分為自然鹵泉的直接利用、陸上造井取鹽和河中造井取鹽三種類型,尤其河中造井取鹽是雲南井鹽生產中的一大特色 ,同時闡述了雲南古代井鹽生產的汲鹵、輸鹵、煮鹽和成鹽的生產工藝 ,從而論證了雲南古代的井鹽生產方式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的特點。《滇南鹽法圖》作為反映雲南地區井鹽生產的風俗畫 ,在少數民族的科技史上有重要意義。

黑井古鎮大鹽鍋
黑井古鎮
黑井古鎮位于恐龍之鄉祿豐縣,自古以來是個產貢鹽的地方。它依山伴江,是個久封于龍川江河谷中已經差不多一個世紀的小鎮。
關于黑井,金庸《天龍八部》有語:“保定帝下旨免了鹽稅,大理國萬民感恩。雲南產鹽不多,通國只白井、黑井、雲龍等九井產鹽,每年須向蜀中買鹽,鹽稅甚重,邊遠貧民一年中往往有數月淡食。保定帝知道鹽稅一免,黃眉僧定要設法去救段譽以報……”黑井,就是大理國僅有的9個鹽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