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李白《憶秦娥》
當白晝的暑熱和喧囂漸漸退卻,輕輕推開窗,只見夜色如水,月華如練。遠處的渭河,蜿蜒盤旋在廣袤的關中平原上,向我耳畔送來溫柔的低語。
光陰的火車,呼嘯著向遠方絕塵而去。
這是一塊怎樣的土地啊。
輕輕拂去歲月的灰塵,一個光耀奪目、異彩紛呈的鹹陽城縣在我的面前,令人不由發出低低的喟嘆。
回首,已是距今四五千年以前。那時,鹹陽這塊土地上已有原始人類在此生息繁衍,史稱“仰韶時代”。在史前文化中渭河的一、二階地上,分布著許多原始居民村落遺址。由于渭河河道不斷擺動北移,垮堤毀岸,一級階地上的許多原始居民村落遺址早已蕩然無存,唯二級地上的任家嘴、石何楊、胡家溝、聶家溝及柏家嘴等遺址保存比較完好。其中又以柏家嘴遺址最為典型。這些原始居民村落的遺址與西安半坡原始居民村落遺址所處時代大致相同,從而說明了鹹陽區域也是孕育中華民族的搖籃之一。
到了公元前3世紀商朝武丁時期,司天官吳回後裔受封于渭城區北垣一帶,建立“郢”國,亦稱“程”國。公元前11世紀,渭城這個地方曾為周文王父親季歷的封地。周滅商後,這里又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姬高的封地,史稱“畢郢國”。
鹹陽的輝煌時代,正是始于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國國都而開始的。《過秦論》里說:“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憑借固若金湯的函谷關和巍巍崤山,這里盛可出關進攻山東之國,衰可盤踞關隘以守要害,成為秦始皇掃平六國、一統天下的風水寶地,歷史上曾經上演過無數徵戰殺伐、愛恨情仇的人間悲喜劇。
秦部族原居西戎之地,與戎狄雜居,以畜牧業養馬為主。秦襄公時,以馬匹護送周平王有功,遂賜以歧周之地,平王都于洛邑(今洛陽),稱東周,秦從此據有關中之地,為諸侯國。史家稱“襄公始國”,即指此而言,我國歷史從此進入春秋戰國時期。秦孝公作秦王後,下令國中求賢,衛國人商鞅應募入秦(本名衛鞅,秦封于商亦名衛鞅),佐孝公變法。並選擇了進可攻、退可守的涇、渭二水匯流的三角地帶,于“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 年),城鹹陽,築冀闕”,把首都從櫟陽遷來。秦在鹹陽歷經孝公、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後始皇贏政、二世胡亥共傳八代而亡,長達一百四十四年。始皇統一中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的封建王朝——秦王朝,首都鹹陽從此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鹹陽一詞是從秦孝公遷都這里方始出現的。究竟為什麼要叫鹹陽?據清人畢沅《關中勝跡圖志》引《三秦記》雲:“鹹陽,秦所都,在九嵕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陽,故名鹹陽。”《三輔黃圖》、《元和郡縣志》、《長安志》均同此說。鹹陽地域范圍,秦時期已難以稽考。商鞅變法,推行縣、鄉、亭、里的行政制度。及至始皇, “每破諸侯,寫倣其宮室,作之鹹陽北阪上,宮觀二百七十處。”又“遷十二萬戶富豪于鹹陽。”《三輔黃圖》載當時鹹陽“北至沇渭之交,東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大體包括了現在的關中。還以鹹陽為中心,“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沛公(劉邦)元年,秦二世子嬰降漢,項羽引兵西屠鹹陽,“殺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熄滅”,秦都鹹陽被徹底毀滅。
秦滅亡後,城廓毀壞,宮室變成一片廢墟。漢建都長安于鹹陽為近鄰。因此,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認為:“長安,故鹹陽也。”所以,鹹陽亦有秦漢故都之稱。鹹陽北垣也是西漢帝陵的集中分布地區。西漢 11位皇帝,都先後葬于鹹陽。 鹹陽北垣也稱“五陵原 ”,在五陵原上大小陵墓排列有序,連成一片氣勢雄偉,狀如陵山。五陵原帝陵及陪葬墓之多,世所罕見。清末《鹹陽縣志》中統計為900多座,1957年普查時為700多座,現存262座,當地有一民諺說的好“三原的橋,涇陽的塔,高陵的牌坊一枝花,賽不過鹹陽的冢疙瘩”。1965年正陽鄉楊家灣出土的漢兵馬俑陣在鹹陽市博物館展出以後,引起全世界的矚目。其嚴整的軍陣、宏大的氣魄、完美的造型,堪稱世界一絕。
今天,當我陶醉于鹹陽靜好的夜色時,我倣佛看到歷史華麗的大幕緩緩拉開,那些或高貴、或嫻雅、或神秀、或謙卑的身影,從灞橋的煙柳下雲一般飄過,或歌或哭,或喜或吟,或行或停,每一回首,每一駐足,都是驚心動魄的奢華篇章。作為我國第一個封建國家秦王朝的國都及漢、唐等13個王朝的京畿之地,那些綿延百里、蔚為壯觀的帝王陵和皇親國戚王公大臣的陪葬墓,在夕陽斜照下塵封于歲月的沉寂中,無聲地講述著曾經的輝煌,也傷感地緬懷著往昔的興盛。正是寫不盡鹹陽周秦徵戰史,道不完漢唐繁榮象。難怪唐代詩人王維在此留下“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清清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千古絕句;而另一位唐代詩人李賀也寫下了 “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的名句。
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讓我們循著漸行漸遠的渭河,側耳傾聽那濤聲里講述的故事吧,在很久很久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