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遺專家組組長披露背後故事:我親歷丹霞申遺

時間:2010-08-03 13:53   來源:人民日報

  隨著中國丹霞項目入列《世界遺產名錄》,中國擁有的世界遺產地增加至40處。而此次申遺,採取了6地捆綁方式,引人注目。目前尚在巴西利亞的中國丹霞申遺專家組組長、中山大學教授彭華,披露了背後的故事。

  “巴西時間8月1日18時第三十四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了中國丹霞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丹霞山崀山泰寧赤水龍虎山江郎山全部入選!”8月2日早晨5時50分,記者接到了中國丹霞申遺專家組組長、中山大學教授彭華從巴西發來的短信。

  雖然無從判斷他此時的表情,但從一連兩個感嘆號,從六個申遺地之間沒有頓號一氣呵成,可以看出,這位54歲的專家是如何地激動和興奮。“奮鬥17年的事業,今朝終于功成。”

  四代師承

  推動“地方名山”升級

  丹霞地貌是地殼演化到一定歷史階段而出現的特殊地貌類型,不僅孕育了特殊的生態係統和物種多樣性,而且具有極高的景觀美學價值,具有重要的地球科學意義和發展科學考察旅行、科教旅遊的良好基礎和廣闊前景。而地處廣東省北部的丹霞山,恰恰是傑出代表。

  作為丹霞地貌研究的“搖籃”和大本營,中山大學對丹霞地貌的研究一直領先于國內同行,已有四代學者為之而付出了辛勤的耕耘:1928年,中山大學的馮景蘭教授將構成丹霞山的紅色沙礫岩命名為“丹霞層”。隨後,同校的陳國達教授于1938年提出“丹霞地形”概念。此後,“丹霞地貌”的概念被中國地理學者沿用至今。經吳尚時、曾昭璇、黃進等人師傳,到彭華已是第四代研究者。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彭華就來到了丹霞山,開始研究。“可能是憑一個地學工作者的專業敏感吧,我第一次見到它,就被它震懾了,感覺僅僅作為"廣東四大名山之一"太委屈它了。”彭華深情地告訴記者,從那以後,幫丹霞山爭取更高的品牌,成了發自內心的衝動,“有了更高的品牌不僅可以更好的發展旅遊,更希望這個品牌形成更強的保護壓力,制約不合理開發和破壞性建設,使之可以為全人類永久共享。”

  從此,彭華一邊潛心丹霞地貌的學術研究,一邊以核心專家的身份,推動丹霞山從“地方名山”一步一步地升級為“中國名山”和“世界名山”:推動丹霞山成功申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世界地質公園,直至世界遺產,可以說,他是名副其實的丹霞山“總設計師”。

  17年艱辛

  終成申遺“大業”

  早在1993年第一屆全國旅遊地貌學術討論會上,彭華就提議丹霞山申遺。之後7年,韶關市幾經研討,均認為“暫時不宜”而擱置。2004年初,丹霞山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首批28家世界地質公園之一。彭華再次提出,丹霞山的下一個目標是申報世界自然遺產。但由于韶關市政府未予響應,建議再次熄火。

  兩次出師未捷,彭華甚為沮喪,但並未就此放棄。他堅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丹霞山的價值會被進一步發掘出來,不斷提升,而政府有關方面的認識也會慢慢轉變”。

  韶關在申遺上猶疑不決,反讓其他丹霞景區捷足先登。2006年7月,在第十屆全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研究會上,湖南崀山提出全國丹霞地貌聯合申遺的建議,得到各景區積極響應和建設部支持,成為此次聯合申遺的“牽頭者”。 雖然被湖南崀山搶走“頭把交椅”,但彭華很平和:只要是中國的,誰第一誰第二不重要,重要的是將丹霞地貌的重大科研和美學價值推出去,獲得全世界的認可。

  彭華沒想到,在此後的申遺道路上,一路遭遇艱難險阻。特別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專家提出,申遺最初使用的名稱“丹霞地貌”只是中國學者的命名。而丹霞地貌所處的地層,國際地學界已有定論,叫做“紅層”。

  對此,彭華解釋說,丹霞地貌的學科體係還沒有完全建立,這是一個在中國土生土長的學科,國際上還沒有把它作為一個獨立的類型。當IUCN專家建議用“丹霞景觀”代替“丹霞地貌”來申遺時,彭華堅決反對:“如果一堆紅色石頭景觀都可以申遺,"世界自然遺產"的價值也太低了吧!”在他看來,“景觀”失去了地理地質學上的意義,貶低了中國學者研究了近一個世紀的學術成果。經一番辯論,一個折中方案被採納——申遺名稱中的“丹霞地貌”改為“中國丹霞”。

  巴西時間8月1日18時,對彭華來說終生難忘。17年艱辛波折,終成申遺“大業”,令他激動萬分,當晚,他在給記者的郵件中抱歉地表示,“剛剛喝了許多酒,寫不出東西。”

  “申遺成功後,經濟效益當然很大。”但彭華更看重的是學術效益,“丹霞地貌成功申遺,意味著這一概念得到國際地學界的認可,這是丹霞地貌走出國門的一個絕佳途徑。”

編輯:王曉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