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歷險記:重走大衛妮爾轉經之路

時間:2008-08-26 13:29   來源:--21CN旅遊


  也許上天決定要成就一個人的時候,就不會太過吝惜,而大衛·妮爾在人世間的任務就是讓人們不斷地驚訝,不斷地看到生活原來還有如此多樣的可能性。

  重走妮爾當年走過的道路,盡管無法全部感知她當年感想的點滴,但起碼可以得知,她繼續向前的勇氣和力量來自何處。

  2003年的藏歷水羊年,我和朋友相約卡瓦格博腳下,決定親自走一下大衛·妮爾走過的路。傳統的轉經線路是從德欽雲嶺鄉的羊咱開始的,沿途是成群結隊的朝聖者,有來自衛藏地區的,也有安多地區的,不過最多的還是來自康區的藏民。我在一張張黝黑而陌生的臉中,匆匆地尋找著一雙藍眼睛,我多麼希望能在這里遇到大衛·妮爾。當年的妮爾已經能夠說上流利的藏文,臉龐比藏民還黝黑,只是那一雙藍眼睛,時時刻刻密謀著暴露主人的身份。這位腿有殘疾的僧人只能靠手中的木塊支撐身體前行,他剛剛朝拜完一座山坡上的佛塔,心滿意足。四川西部的甘孜藏區,雨過天晴,萬雲飛渡。藏區的高山湖泊像一塊寶石鑲嵌在大山之中。

  路上的艱苦自不必多說,我們已經比大衛·妮爾幸運多了,因為沿途不必躲避他人好奇的目光,而妮爾只能在白天睡覺,夜間行走。翻越德卡拉山口時,鉛色的天空飄下鵝毛大雪,整個世界變成了灰白色,天空與雪山不再是界線分明,只有轉經人風中飄蕩的五彩旗幟在遠處影影綽綽。在那一刻,我相信我進入了一個自己所不熟知的世界,我曾經執著的自我已經在這鉛色的天地中消散得無影無蹤,只是沿著前面的腳印一步一步向上攀爬,心中也不再有畏懼。我不知道大衛·妮爾翻越德卡拉的時候作何感想,我想,一定是她所遭遇的那個世界,給了她繼續向前走下去的勇氣和力量。

  每一次遠行,都是一次新生命的開始,對我而言這恰恰是旅行的動力。在途中我會時時想起大衛·妮爾書中記述的點點滴滴,我在山巔遙望遠處的村落,想象著妮爾和庸敦喇嘛裝神弄鬼為村民表演的驅魔儀式,不知道那些村民們的後代是否知道,曾經有一位藍眼睛的阿媽在村里乞食,但他們一定不知道他們的父輩以及他們的村落,已經在歐洲傳遍婦孺老幼。

  1968年的學潮令大衛·妮爾再次受人關注,她年輕時的信念“與一切偏見和社會障礙做鬥爭”,成為年輕一代的生命信條。在1969年9月的一個清晨,大衛·妮爾在冥想中再次遠去,享年一百零一歲。

  妮爾轉經路

  大衛·妮爾出生在巴黎的一個傳統知識分子家庭,然而越是傳統的家庭,越容易孕育出反叛的孩子。妮爾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膽識和好奇心,17歲的時候,她只身帶上雨傘和書籍便匆匆地上路了,那次翻越聖哥達山尋找神湖的經歷似乎過早地預言了她的一生,總是與雪山為伴,總是為了神秘的遠方而籌劃下一次旅行。

  大衛·妮爾一生著作等身,她的作品風格質樸且用心獨到,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一個巴黎女子的拉薩歷險記》。此書記錄了1923年至1924年間的旅行,由于當時的西藏被英國勢力佔領,所以大衛·妮爾不僅要在路上躲閃著一路盤查的藏兵,她的歐洲同胞也不歡迎她。由于多次在路上被查出身份而進藏未果,大衛·妮爾決定選擇一條最偏僻最不為人知曉的進藏線路:從雲南出發,翻越橫斷山脈,進入察隅,途經波密進入聖城拉薩。

  大衛·妮爾此次的旅程非常人所能忍受,她以55歲的高齡翻越茫茫雪山,因為害怕被人認出是裝備充足的長途旅客,身邊只有最簡單的帳篷和餐具,而旅伴只有義子庸敦喇嘛。為了避免盤查,妮爾和庸敦扮作母子倆,踏上了漫長的轉經路。地處滇藏交界處的梅里雪山,藏人稱為卡瓦格博,是藏傳佛教中的殊勝神山。這一傳統的朝聖路線就是從雲南德欽出發,翻越海拔4500米的德卡拉山口,進入西藏的察隅地區。與朝聖人群所不同的是,大衛·妮爾進入西藏後,不再沿轉經線路折回雲南,而是從察隅進入荒僻的波密地區,從而躲避了大路上的關隘,鑽深山密林進入拉薩。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