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2007年,一塊82克的清宮普洱茶膏又被人以85萬元的高價收購。是什麼樣的神秘工藝造就了這樣每克高達萬元的“古董飲品”…

制作茶膏的工藝自唐代便已形成
冒險進貢
公元1729年,一支神秘的馬隊冒雪進京,穿越茶馬古道,在行程3000多公里之後,它們要把一件珍貴的禮品進貢給大清皇帝雍正。這件禮品就是800多年前南唐皇室飲用的普洱茶葉制品——茶膏。這種神秘的飲品在明代的歷史中消失了將近300年後,重新出現在世人眼前,那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喜怒無常的雍正皇帝會怎樣對待這個禮物呢?
冒險的進貢獲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茶膏,這種絕妙的飲品迷住了雍正皇帝,以及後來的乾隆皇帝。清皇室召集了中國最好的茶藝師來到宮廷,發掘了186道制作茶膏的古老工藝,成為大清宮廷中最為神秘的工藝之一。宮廷秘制的茶膏,很快風靡了整個皇室和士大夫階層。而在遙遠的布達拉宮,茶膏也成為活佛們青睞獨享的特權飲品。1792年,茶膏還以國禮的身份飄洋過海,至今仍然珍藏在大英博物館。
茶膏的歷史
最早在唐時,茶膏就已經出現了。
陸羽從唐代的制茶工藝中,發現了茶葉經加工之後自然出現的部分“膏化現象”。唐代的制茶工藝與今天不同,以蒸青餅茶為主,即“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日本倒是保留了較多的唐茶工藝,如今到處流行的“抹茶蛋糕”,其實也就是搗過之後的茶末,即“末茶”。一天,當陸羽在熬制私家“茶膏”時,發現與中國傳統的中醫藥的藥膏極其相似。于是,破天荒地第一次將這種物質冠以“膏”記錄在《茶經》里,他也因此成為中國第一個茶膏的發現者。
到了宋朝,風雅的宋人更是將茶膏發揚光大。宋是中國古代市民生活氣息最濃厚的一朝,上至帝王士大夫,下至平民販夫,皆愛在宴席中飲用,因此酒、茶及飲食,在宋代均有極大發展。中國古代三百多個皇帝中唯一寫茶書的人----宋徽宗,提出一個鑒別茶膏的方法:茶餅的外表如人的面目,茶餅表面含的膏狀物質,如果較稀的話,會出現很多皺紋。如果表面含的膏狀物質較多、較厚,則膏會粘稠,其表面的紋理不明顯,質地堅實。宋時的茶人已經成功地將茶葉與茶汁分離,又將茶汁還原為另一種稠狀物質,即茶膏。

宋人將茶膏發揚光大
在明代,廢除了茶餅的上貢,因此茶膏的工藝,到此失傳。幸運的是,雲南僻處邊疆,借助“茶馬古道”的交易繼續著團茶與餅茶的生產,到了清代,伴隨著雲南普洱茶的繁榮,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現。它最初是由雲南土司採取大鍋熬制方法,這種用大鍋熬膏的方法很快通過茶馬古道傳播到西藏,並迅速被西藏上層人物所接受。
藏地的飲茶習俗與內地不同,他們更喜歡熬茶或煮茶的方法,因此對大鍋熬膏情有獨鐘。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間,其熬制出的茶膏專供活佛級以上的人飲用。然後我們就看到文章開頭的第一段,雍正七年,茶膏成為貢品,清朝皇室開始流行茶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