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虎山竹筏漂行
在中國,丹霞地貌分布區有150余處,多數由于地形高差相對較大,而龍虎山地形高差相對較小,最高只有240米左右,表現出一種極致的柔和俊秀之美。
龍虎山丹霞地貌景觀的類型有23種之多,在全世界也名列前茅,而且大多數類型的景觀,較為集中地分布于龍虎山和仙水岩景區,面積約40平方公里。分面上由南到北,地形上由高到低,景觀由密到疏,由密集型峰叢到形型峰林、低矮丘陵,景點之密集,類型之多樣,特景絕景之眾多,在國內外數少見。
龍虎山三絕
道教文化
龍虎山原名雲錦山。東漢中葉,第一代天師張道陵肇基煉九天神丹于此。天師道是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所謂天師道,指的是由張道陵創立的並由其子孫世襲相傳的一種宗教組織。在早期亦稱為“五鬥米道”。它與全真道同為道教之兩大宗派。不過它創建最早,比全真道早1041年。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道教組織的產生。

龍虎山道教文化源遠流長
龍虎山天師府的建築規模是全國所有私家府第中唯一可與孔府相媲美的。歷來被尊稱為“道教祖庭”、“百神授職之所”的大上清宮,始建于東漢,為祖天師張道陵修道之所。道教興盛時期曾建有九十一座道宮、八十一座道觀、五十座道院、二十四殿、三十六院。宮內伏魔殿內的鎮妖井,就是施耐庵筆下梁山一百零八將的出處。
碧水丹山
有識之士說,沒有道教就沒有龍虎山,沒有瀘溪河同樣沒有龍虎山。因此,不遊瀘溪河就不算到了龍虎山。乘上清竹筏,覽瀘溪之勝,是龍虎山又一絕。
龍虎山是我國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景區有九十九峰、二十四岩、一百零八處自然和人文景觀,二十多處神井丹池和流泉飛瀑。明凈秀美、婀娜多姿的瀘溪河,由南向北從景區貫穿而過。她宛若一條銀色的飄帶,把上清宮、天師府、龍虎山、仙水岩這兒穎寶珠串為一體,形成龍虎山旅遊觀光的最佳線路。從上清千年古鎮乘竹筏順瀘溪河而下,二十里山水二十里畫屏,兩岸奇峰怪石,竹林青翠欲滴,移步即景,宛若仙境。
崖墓之謎
龍虎山崖墓堪稱中國之最、世界一絕,被譽為“天然考古博物館”。可是,在遠古原始的春秋時代,百米懸崖絕壁洞穴中的棺木是用什麼辦法放置進去的?古越族人為何要將先人安放洞穴之中?什麼人才能享受此等“殊榮”等等,已成千古之謎,至今未能破解。

龍虎山崖墓懸棺至今是難解之謎
當竹筏漂行至仙水岩景區,這就是龍虎山最負盛名的懸棺了。據說這些絕壁上的懸棺為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所為。抬頭望去,懸崖絕壁高100多米,而且全是90度的懸崖峭壁,不說是插翅難飛,一個人空手上山都幾乎不可能,重達千斤的棺木是用什麼辦法放置進去的呢?山腰上的陡壁之中,星星點點的洞穴至今還遺留著濃濃的棺木痕跡。絕壁崖墓懸疑千古,成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觀。
每天上午、下午,當地採藥人李氏兄弟都會進行懸棺表演,每每表演前,總有悠緩沉鬱的旋律在瀘溪河飄散開來,人們似乎在那一刻,體味了古越人對生死的感悟。驚險而刺激的演出吸引遊客的眼球。只見棺木和人懸空徐徐而上。微波輕撞崖壁,繩子發出的吱吱聲清晰可聞。仰視太久,低頭休息了一下,待再仰頭,那人已飄進崖洞里,拉著繩子,將棺木徐徐扯進崖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