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我在青島一遊的朋友說,有個關于青島的比喻,叫“鑲著金邊的抹布”,這讓我很是吃驚,要知道雖然我第一次來青島,可是從中學時代開始,青島在我心中就是一個美麗的去處,我所知道的先賢顯赫,自民國始就獨戀于此,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冰心和老舍,就連標準很高的魯迅先生,也對青島有好印象。一問才知,那“金邊”指代的沿海岸一線的林立高樓,而所說的“抹布”,泛指內城的老建築,我想,總不至于像上世紀70年代的北京西城和宣武一帶的失修民居吧,結果一天的走馬觀花,就看到了一個收起來的青島。

早晨寧靜的內街
像青島這種曾經有租界,而且是德國租界的城市,總有些規齊的整治風格,正值早春,兩旁的樹木新綠還少,聽說很多都是梧桐,在原租界地帶的老街行走,發現建築的風格是不同于上海的徐匯的,徐匯的老房子,一副早先富貴民居的格調,而青島的卻像是早先時代的寫字樓,是認真實用的城市建築,看起來也自然是很扎實的。可以想像當時德國人是把青島當成了自己的移民新城,于是大幹快上了一批古老的CBD,徜徉其中,還可以領略到一絲當年的商貿繁華和城市生活。這些風格多少遺傳給了現在的青島,這個城市沒有慌亂和擁擠,除了海邊的海信廣場里的LV和GUCCI旗艦店,全城不諳張揚 ,那收起來的自如也許當地人習已為常,可在我這個外人眼里,還是清晰可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