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井古鎮 破而不衰的千年鹽都

時間:2010-11-22 08:48   來源:搜狐旅遊

  

  因鹽而興,又因鹽而衰,千年鹽都黑井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古鎮。當年的金粉浮華之地,伴隨著絢爛之花的凋零而歸于平淡,平淡得幾乎不為世人所知。

  黑井古鎮位于恐龍之鄉祿豐縣,自古以來是個產貢鹽的地方。它依山伴江,是個久封于龍川江河谷中已經差不多一個世紀的小鎮。在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彝女阿招在黑牛的引導下,發現河邊山腳處有鹵泉自然溢出。從此,黑井先民採鹵而食;青銅器時代,他們掘池儲鹵,用原始的薪炭法制鹽;南詔時期,掘池汲鹵,用釜煎鹽,黑井鹽成為專供王室的貢鹽;元代,中央置威楚路提領管黑鹽井鹽運使司。但在這兩千年中,黑井僅僅開挖了兩三口鹽井。明洪武年,黑井設正五品的鹽課提舉司,直隸于省。中央從應天府遷來64名身分非同一般的灶丁,大力開發黑井。經過數百年發展,到清朝,黑井鹽業到達鼎盛,鹽稅竟佔到雲南鹽稅64%。解放前,黑井設場務公署,但海鹽的“入侵”,使昔日富甲一方的鹽都,因失去支柱而走向衰落。

  鬥轉星移,滄桑變遷。“鹽城”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卻留下了古色古香的具有唐宋風貌坊巷,頗具明清風格的民居,碑刻、石雕、古塔、石牌坊、古戲臺,以及古寺廟、古鹽井、煮鹽灶戶等,特別是享譽省內外的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典型的武家大院,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遊客。

  “王”字型的武家大院豪宅、貞節牌坊、道光皇帝的禦筆、飛來寺、以前曾產過鹽的鹽井及鹵水池子仍留在那里。在龍祠內懸挂著雍正皇帝所題寫的牌匾,上書“靈源普澤”四個大字。此匾長2米多、寬80厘米,匾上雕有9個龍頭。 “靈源普澤”四字也正是雍正皇對當時黑井鹵水惠澤普天下的評價。還有始建于明末,完工于清道光年間,至今仍發揮著防洪作用,護衛著黑井鎮的安全的黑井慶安堤,也是一個不可不去的地方。那些古鹽井,煮鹽灶,倣佛在向人們傾訴著歷史的久遠和滄桑的變遷……

  黑井第一灶戶 武家大院

  武家大院是當年黑井鎮上有錢有勢的大鹽商武氏家族的宅第。大院完全是土木結構,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7年),至鹹豐七年(1858年)擴建完畢,歷時20余年。武家大院依山而建,屋子依地勢修築為三層,分上下兩個四合院,由四個天井組成,共有99間房、108扇門。構成一個“橫三縱一”的“王”字布局,把武家主人“黑井第一灶戶”的霸氣永遠保留了下來。據說大院的主人當年曾請來京城有名的建築師,設計上還融入了法式風格。在院落背靠的山中,甚至還有兩條逃命的暗道,可謂費盡心機,堪稱民居建築的大手筆。這武家是黑井的外來戶,清代後期,武老爺取得了舉人頭名的功名。其三個兒子中,三兒子武維揚事業做得最大,成了黑井首富。他不但擁有自己的鹽井,還收購了別人的鹽灶,並且成立了地方武裝,控制了鹽路,幾乎與政府的稅警隊、緝私隊平起平坐。武維揚的生意做得如魚得水,官家幾乎失控,取得了黑井鹽業經營的絕對主動權。鹽號、銀行、當鋪,以及鴉片買賣都為武家帶來了滾滾財源。如今,歷史的塵埃落定,只留下一座老宅顯示著主人當年的榮耀。院落內很清靜,除了我並無其他參觀者。一個人遊走于會客的廳堂、小姐的繡樓、存放銀兩的巨大倉庫之間,昔日武家大宴賓客的碰杯聲、丫環小姐們的嬉笑聲、搬運銀兩所發出的撞擊聲倣佛又在耳邊回響起來……

編輯:王曉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