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達嶺景區過境線8月中旬貫通 社會車輛繞行

時間:2011-08-09 08:49   來源:北京日報

目前八達嶺關城門洞人車混行。丁一攝

即將通車的八達嶺過境線上的青龍橋隧道。吳潤澤攝

  歷時4年多,長7.2公里的八達嶺過境線將于本月中旬竣工通車。屆時,來往的社會車輛和旅遊車輛將沿過境線繞行八達嶺景區。半個多世紀以來,大貨車、旅遊車輛頻繁穿行八達嶺關城門洞及核心景區的歷史就此終結。

  過境線開通後,八達嶺長城景區將分階段實行封閉式管理,人車混行、混亂嘈雜、隱患重重的局面也將不復存在。巍巍長城,清幽重現。

  日均千余車輛穿行關城門洞

  為什麼要修八達嶺過境線?這還要從京西北主幹道S216公路說起。S216公路,也就是人們俗稱的八達嶺老路。當年在道路設計時,遵循古道,恰好從八達嶺關城的兩座城門洞穿過。在1998年八達嶺高速未開通之前,這條道路幾乎是河北、內蒙古等地進京車輛的必經之路。

  即使在今天,S216公路仍然承擔著繁重的運輸任務。每天,自S216公路穿行八達嶺關城門洞的車輛絡繹不絕。

  這條道路對景區的影響究竟有多大?“你來看看就知道了。”應八達嶺特區辦事處相關負責人的邀請,記者昨天到景區實地探訪。

  八達嶺長城腳下,建于明代的方形關城巍然而立。關城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城門,西側城門,名為“北門鎖鑰”;東側城門,名為“居庸外鎮”。S216公路從東向西正好從兩個城門洞里穿過。而這座關城又是八達嶺南北長城的連接點,遊客登城都是從這里開始,人車混雜,于是便有了記者眼前這混亂的一幕:

  西側“北門鎖鑰”城門外,小轎車、商務車、旅遊大巴車排成了上百米的長隊,在交警的指揮下,緩慢向城門洞口挪動。城門洞最窄處僅3.4米,本身僅夠一輛車單向通行,再加上從四面八方涌進的中外遊客,更是擠了個水泄不通。進入城門洞,汽車司機不時地按喇叭,提醒行人避讓。刺耳的鳴笛聲混雜著嘈雜的人聲,在城門洞里嗡嗡地回響。記者跟著大撥遊客進入城門洞,呼吸著嗆人的尾氣,在機動車隊伍里躲閃前行。遇到體積較大的商務車、中巴車通行時,幾乎只能貼著城門洞的牆壁,一點點兒地往前蹭。

  八達嶺特區辦事處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八達嶺景區于1958年正式建成開放。從那時起,機動車穿行關城門洞的現象就一直存在,“一開始,車少,還沒什麼。這些年,私家車越來越多,來景區參觀的遊客也越來越多,要想擠過這個城門洞,也越來越難了。”

  不過,相對于交通的擁堵,人車混行的雜亂,更讓景區管理者們撓頭的是對八達嶺關城的保護。

  “這可是500多年的文物!”景區負責人言語里透著痛心和惋惜。“每天這麼多輛車來來往往,萬一把門洞磕了碰了怎麼辦?”

  事實上,這樣的磕碰在所難免。記者在城門“北門鎖鑰”的外牆上看到,城磚上的豁口、裂紋,至少有七八處。“絕大多數都是被大卡車撞壞的。”工作人員介紹,在八達嶺高速沒開通之前,京西北方向進京的大卡車都走這條路,“好多超載的,把城門洞里的地磚都碾碎了,兩三個月就要換一次。”

  此後,八達嶺高速(現京藏高速)的開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分流作用。但平均每天通過S216途經八達嶺的車輛仍有1200多輛次,高峰時達到3000多輛次,其中,大貨車佔了將近50%。2008年前後,政府部門雖然對貨車實行了早8時到晚5時的禁行令,但車輛夜間通行,剮蹭城門洞的事故仍然時有發生。

  另一方面,八達嶺長城接待遊客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加,目前日均接待的遊客在3萬人次,高峰時達到5萬人次。

  嚴重的交通堵塞,人車混行的遊覽秩序,對文物的破壞,還有汽車遺撒、尾氣污染等問題,給八達嶺景區的發展戴上了一道“緊箍咒”。

編輯:陳葉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