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熱評
□魏小安,中國旅遊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新京報旅遊公社顧問團專家
總體來說,歷史遺產不能只靠博物館和紀念館的方式,要全面整合資源,不僅是紅色旅遊資源,也包括周邊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社會資源。另一方面就是深化配置,紅色旅遊作為中心,生態、文化、休閒、商務、特種旅遊等都要發展起來
我們一般都認為紅色旅遊是中國特色的,實際上不然。各個國家都有紅色旅遊產品,國際上統稱為歷史懷舊產品。目前我國的紅色遊基本上以博物館和紀念館的形式為主體形式,大家來了之後,看完了就走。有些地方的解說詞還是多年前的解說詞,有好的東西也看不出好來。
我曾經參觀法國的諾曼底登陸紀念館,那里離巴黎400公里,一個白色的大房子,後面是藍天、白雲、青松、山坡、綠地,旗幟飄揚,進去之後一個大廳,大廳里空空蕩蕩,就是諾曼底戰場的形勢圖。坐電梯下去,電梯門一開,里面黑糊糊的,導遊輕聲細語地帶著我們走,周圍一片漆黑,這亮一個點,那亮一個點,都是猶太人的頭像,有老人,有孩子,有婦女,把人壓抑得簡直像在地獄中。燈亮了,發現是盟軍,諾曼底登陸開始了,一路往上走,一路陽光燦爛,最後又進入一個大廳,整個過程看完了,就知道盟軍解放了歐洲。整體展現的是壓抑、震撼、興奮、解放這麼一個過程。反觀我國的很多場館現在就是板起臉來說自己這套話,不管遊客愛聽不聽,難道不希望大家能夠接受我們的東西嗎?如果這些東西能夠使大家覺得更親近,最起碼讓大家設身處地地想想當年,讓他們覺得老一輩真不容易,這個目的就達到了。
現在的博物館普遍貪大求全,實際上違背了歷史的真實。比如廣安的鄧小平紀念館,是我見到的最好的一個紀念館,但是沒有歷史的真實,我的看法是鄧小平故居和原來的村子應該原樣保留下來,然後另擇一個地方搞一個博物館。現在看不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一個博物館加一個故居,旁邊建了一個新村,當年小平同志的生活環境一點都看不到。博物館本身搞得非常好,無論是內容的豐富還是表現的手段,都很棒,但是卻有一個看不到歷史的問題。
有的時候未必以“紅”為主體,因為“紅”現在的載體就是一棟房子、一個博物館,主體應該是構造一個產品體係。我在小平同志的紀念館,感觸最深的就是看到了恢復高考的文件,凡是77、78級的大學生,看見這個文件都會停下來。我當時的感覺就是,這個文件應該做成一個紀念品,把它復制出來,一千塊錢一個我也會買一個,因為這決定了這一代人的命運。實際上每一個點,每一個地方都需要這樣去挖掘,才能構造自己特色化的品牌。
另外要淡化景區,淡化開發,在新的市場需求之下,要求是眼耳鼻舌身心神的全面體驗。應當將景區轉化為歷史文化體驗區、休閒遊憩區、生態旅遊區、旅遊度假區、專項旅遊區、特色娛樂區等定位。
尤其是歷史文化體驗區應該是一個中心。比如江西瑞金這一點就做得很好,所有的服務員都是軍裝,時不時還有紅軍演員背著槍支列隊通過,那種感覺,就是一個歷史文化體驗區。實際上,那就是營造了歷史上一個袖珍型的國家——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那里各個部、局都有,感覺確實很好。通過這樣的一個方式,固定的陳列和活的文化結合在一起,自然而然就構造出一個歷史文化體驗的感覺。
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有一個比較開闊的思路,就可以創造一個新天地。就像中國軍墾遺址小李莊一樣,現在就是一個院子,一定要把周邊的兩個水庫綜合起來,這才能把整體做出來,否則又變成了一個博物館。和周圍的資源連在一起,就意味著變成了一個生態度假旅遊區,其中的核心是小李莊。同樣,很多事情都可以按照這個思路來考慮,這樣就把產業全面地整合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