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清明小長假期間,北京先後發生兩起登山愛好者受困事件。經過政府部門和社會救助組織出動大量人力物力迅速搜救,目前全部受困人員已成功獲救。
險情如何發生,救援怎樣展開?登山愛好者如何做好準備,保證自身安全?

4月4日8時許,貓耳山營救現場,救援人員放下救生繩索,將一名女學生吊上直升機,另一名男學生趴在山上等待救援。
王貴彬攝(人民圖片)
4月5日13時50分許,警用直升機通過索降的方式,成功地將兩名體力透支的登山者送至救護車上。至此,被困北京門頭溝區龍門澗的17名登山愛好者全部獲救。
而就在4月3日,北京理工大學的30余名師生在房山區周口店四馬溝貓耳山登山時受困。經過各方全力營救,至4日9時,這些登山者也已經脫離險境。
警方提醒登山愛好者,追求挑戰要從確保安全出發,不能把探險變成冒險,不能把開心變成傷心。
17名登山愛好者被困龍門澗
“我們從門頭溝西龍門澗進山,在向東龍門澗方向行走過程中迷路,現一行17人都在一起。”4月4日16時40分許,北京市公安局110服務報警臺接到報警。
接報後,110指揮中心迅速布警,門頭溝公安分局迅即聯係專業救援隊,並組織警察、村民等共同展開搜救。5日淩晨3時許,現場指揮部根據報警及搜救情況對被困人員方位進行了詳細分析,制定了救援方案,同時北京市公安局向警務飛行支隊下達了隨時準備參與空中救援的指令。
門頭溝龍門澗,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西部清水鎮。這里山勢險峻,地理環境復雜。而且,入夜後天氣非常寒冷,氣溫可能到零度以下。山上被大面積積雪覆蓋,路面時有結冰和滾落的山石。
對于救援更為不利的是,在這個地區,無線信號不能全面覆蓋。被困的17名登山者,手機與外界聯係最後一次通話是在4日17時30分許。他們的手持電臺,最後一次通話是在4日19時許,之後便與外界失去聯係。
在惡劣的條件下,先期到達的搜救人員兵分三路沿著陡峭、泥濘的山路,迎著刺骨的寒風,在漆黑的大山里,手持電筒,大聲呼喊,艱難搜尋。
北京紅十字藍天救援隊派出通訊組,在靈山最高點架設中繼臺,不間斷地在各個頻點利用無線電呼叫被困人員,同時為所有的搜救人員提供通訊保障。
根據預定方案,為了盡快搜救17名被困人員,指揮部調集增援力量,從清水鎮出發抵達椴木溝。5日淩晨6時30分許,無線電臺終于與被困人員取得了聯係。通過電臺聯係得知,17名登山者都在一起,他們饑寒交迫但身體均無大礙。地面搜救隊迅速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向被困人員所處位置進發。
警用直升機空中救援
4月5日7時30分,兩架警用直升機升空。8時許,直升機來到風景區上空,按照地面指揮部的指令,開始空中搜尋任務;9時07分,直升機發現了溝底的17名被困人員,並引導地面搜救小組向被困人員靠近。
由于當地地形復雜,不具備直升機索降條件,飛行支隊向現場指揮部反饋了情況,並作出決定:現場兩架直升機返回基地補充燃油並稍事調整,同時協調組織基地另一架直升機裝載食品和保暖衣物後,飛赴救援現場。
10時40分許,地面搜救小組與17名受困人員會合。12時30分許,裝載物品的直升機飛抵被困人員上空,將攜帶的食品和衣物投放在被困人員所在地點。
現場指揮部了解到,17名被困人員中有兩人出現肌肉拉傷和體力嚴重透支的症狀。另有一名參與連夜搜救的工作人員也出現了透支症狀。指揮部要求救援小組將被困人員從溝底帶至一處略微平緩的山坡處,以便直升機開展索降救援。
13時50分許,兩架待命直升機再次返回救援現場,一架直升機引導地面援救小組,另一架直升機對3名體力透支人員展開索降救援,並成功將其送至在地面開闊處等候的救護車上。
至此,17名迷路的登山者全部被成功解救。整個援救行動歷時21個小時,共有290人參與了搜救。
4月3日至4日,北京房山區貓耳山地區展開的一場救援同樣牽動人心。
北京理工大學的30多名師生和一名公司職員均係登山愛好者。4月3日,他們參加了北京理工大學“風信子”登山社團組織的活動,相約一同到貓耳山遊玩。因道路不熟和體力不支等原因,師生們迷失了方向。其中9人于4月3日晚先期下山,並在下山途中報警。
由于地形復雜,山路陡峭,再加上天黑路滑,被困者手機信號不穩定等多種不利因素,搜救工作進行得十分困難。經過13個小時的全力搜救,並出動警用直升機參與救援,被困者于4月4日脫離了危險。
專家指出,“劍走偏鋒”是誤區
連續發生的兩起營救行動,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湖北鹹寧的一位網友留言說,在沒有足夠野外生存經驗的情況下,去野外探險,發生意外的幾率較大。希望“驢友”們在以後的探險行動中,一定要多做準備再行動,不要以無謂的行為犧牲無價的生命。
中國登山協會秘書長張志堅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目前“驢友”結伴登山的現象越來越多。一般來說,對于沒有受到過專業訓練的“驢友”,對山峰的情況缺乏必要的了解,如果沒有專業向導,很容易迷路;在野外環境中,他們的體力同樣會面臨挑戰。
4月5日下午,北京警方通過“平安北京”微博提醒登山愛好者:不是穿上衝鋒衣就能成為“驢友”,不是有一兩次個人探險經歷就能擔負起帶領團隊的使命。追求挑戰要從確保安全出發,不能把探險變成冒險,不能把開心變成傷心。
專家提醒,探險不是冒險。戶外活動愛好者,一定以保障自身安全為前提,在享受郊野健身、探險、刺激、快樂的同時,還要顧及家人的擔憂,同時也要考慮社會救援力量的艱辛付出。
張志堅建議,“驢友”不要去爬那些難度大的山,更不要輕易涉足于探險領域,因為在那些領域未知因素太多。有一些“驢友”認為,如果不進行冒險,不劍走偏鋒,就不叫“驢友”,其實是一個誤區。
近年來,因從事戶外運動而遇險的事件時有發生。專家指出,在國外,類似的救援活動一般是以政府為主導、以專業人士為骨幹,吸收社會參與。張志堅建議,有關部門應加強宣傳和管理,盡量避免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