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琪偉專訪:推進旅遊與文化產業的繁榮

時間:2011-03-22 09:40   來源:中國旅遊報

  摘要:“從產業角度上講,旅遊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經過多年總結,我感覺這兩句話是比較好的,那就是: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說。

  我國是文化資源大國,豐富燦爛的中華文化擁有持久彌新的魅力,每年吸引著數以千萬計的海外遊客前來參觀旅遊。伴隨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我國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文化旅遊消費需求不斷釋放。今年是國家旅遊局推出的“中華文化遊”主題旅遊年,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日前在接受中央電視臺、中國旅遊報等媒體採訪時,專門就旅遊與文化的關係、旅遊與文化的融合發展等問題發表談話。他表示,在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一定要引入大文化理念,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可以借助旅遊這一特殊載體,推進旅遊和文化兩大產業密切融合,共同繁榮。

  “沒有文化的旅遊就沒有魅力,沒有旅遊的文化就沒有活力。”

  【背景】良好的自然環境和珍貴的歷史文化是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基礎。旅遊業的發展使我國數以千計的古城、古鎮、古村煥發青春和活力,使寶貴的文化遺產走入人們視野。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有A級旅遊景區5000多家,優秀旅遊城市339座,農家樂已超過150萬家。文物、文化型旅遊景區點由“十五”末的約4000家增加到“十一五”末的約6000家,五年累計接待國內外遊客10億人次,旅遊成為國內外遊客了解和認知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渠道。

  邵琪偉:從產業角度上講,旅遊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經過多年總結,我感覺這兩句話是比較好的,那就是: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重要載體。

  我說的這個文化是我們中華的大文化,是我們社會主義大文化。我們有28處世界文化遺產,有7萬多家文物保護單位,有那麼多古鎮、古村落,有那麼多博物館、文化館、藝術館,絕大部分都進行了旅遊開發利用。我觀察,一個沒有文化內涵的景區,對遊客的吸引力就不那麼強,無非是“齊天大聖到此一遊”拍張照而已。而一個有文化內涵的景區,只要導遊講解好了,遊客、老百姓就會流連忘返。

  隨著文化素養和知識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追求文化上的享受。中國有句古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也是在讀書,但讀的是活書,很多知識可以在旅遊過程中獲得。

  廣東的同志總結得好:沒有文化的旅遊就沒有魅力,沒有旅遊的文化就沒有活力。這是一個非常形象的說法,很有道理。對文化產業來講,就是要找到容易為人們所接受的載體,才能“讓地下的東西走上來、書本的東西走出來、死的東西活起來、靜的東西動起來”,旅遊就是這樣的載體。因此,文化抓住了旅遊,就抓住了一個巨大的市場。

  “除了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生態旅遊、森林旅遊、沙漠旅遊、草原旅遊、高山旅遊、海洋旅遊,人們還需要文化的享受。”

  【背景】“十一五”末我國國內旅遊人數為21.5億人次,比“十五”末增加近10億人次,我國連續7年保持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五年來,國內旅遊人數年均增長12%,入境過夜旅遊人數年均增長3.5%,出境旅遊人數年均增長19%,全國旅遊業總收入年均增長15%,旅遊直接就業達1350萬人,旅遊消費對社會消費的貢獻超過10%,旅遊業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更加明顯。

  邵琪偉:去年,我國居民國內出遊人均超過1.4次。隨著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旅遊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旅遊需求,給他們提供什麼樣的產品?除了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生態旅遊、森林旅遊、沙漠旅遊、草原旅遊、高山旅遊、海洋旅遊,人們還需要文化的享受。而我們推出的古村、古鎮、古城旅遊就能帶給人們這樣的享受。比如平遙古城、麗江古城、鳳凰古城,還有安徽的西遞、宏村,浙江的烏鎮,都是很受遊客歡迎的文化類景點。這些地方都能帶給遊客豐富的文化體驗。

  “發展紅色旅遊也是文化工程,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背景】隨著《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遊規劃發展綱要》的實施和民族地區旅遊業的蓬勃發展,生活在革命老區、民族地區的民眾也享受到了旅遊發展帶來的實惠。據統計,“十一五”時期,中央財政共投入30億元專項資金,改造和提升了100多個全國重點紅色景區。

  邵琪偉:我國的紅色文化底蘊非常豐厚。從2004年中央提出發展紅色旅遊這六年多來,我們開發出30多條精品線路、120多個景區景點,累計接待遊客14億人次,給當地居民帶來1000多億元的收入。大量的紅色旅遊景區景點在老區、邊疆民族地區、山區農村。旅遊開發使很多老百姓脫貧致富。

  發展紅色旅遊是政治工程、富民工程、民生工程,也是文化工程,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紅色旅遊景區景點文化內涵豐富,非常值得去參觀。很多年輕遊客甚至國外遊客也喜歡去參觀紅色旅遊景區景點。我們希望通過旅遊這種寓教于遊的形式讓更多的百姓特別是青年人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2011-2015年全國紅色旅遊規劃綱要》即將印發,預計到2015年,紅色旅遊出遊人數將突破8億人次,年均增長15%,佔國內旅遊總人數比重提高到1/4,綜合收入突破2000億元,年均增長10%,累計新增直接就業50萬人,間接就業200萬人。如何貫徹落實好紅色旅遊規劃綱要,將成為我們下一步的工作重點。

  “旅遊促進了不同文化間和不同文明間的交流。”

  【背景】旅遊業的發展使數以億計的遊客感受並了解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十一五”末,我國文物、文化型旅遊景區點累計接待國內外遊客達10億人次。長城、故宮、秦始皇兵馬俑、敦煌莫高窟、布達拉宮等成為國內外遊客的旅遊首選,也成為國內外遊客了解和認知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首選。

  邵琪偉: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旅遊是文化繁榮發展的一個很好的載體,也是一個很好的領域。旅遊所帶來的人流、文化流等,促進了不同文化間和不同文明間的交流。如很多外國遊客和港澳遊客因為到廣西陽朔旅遊而在當地定居,融入當地生活;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使更多的海外遊客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了中國和中國文化,也使更多國內遊客“零距離”地了解了外國和外國文化。

  在出境遊方面,我們要注意提高遊客的文化修養。例如,國內一些遊客到法國巴黎,可能在博物館、藝術館里呆兩天不出來。也有一些遊客出國以後,走馬觀花,然後拍照留影。最後總結出國的收獲,除了幾張照片什麼都沒有。

  當然,遊客文化素養的提高需要一個過程。我們建議出國旅遊之前,提前做一些準備工作。例如,一些成熟的旅遊者,無論是在國內旅遊,還是去境外旅遊,先做大量功課,查閱很多書籍和資料,去了以後可以跟導遊對話,這才能實現真正的文化交流和互動。

  “通過旅遊和文化這兩大產業的結合,保護和開發好更多有文化底蘊的地區,把那里的文化挖掘、整理、提升,再通過旅遊這個渠道實現傳播、傳承。”

  【背景】旅遊業的發展使我國數以千計的古城、古鎮、古村煥發新的生命力,使當地寶貴的文化遺產得到保留和傳承,引起國內外遊客高度關注。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積極挖掘和展示,眾多民間藝術、民間藝人進入旅遊市場煥發了活力,如昆曲、蘇州評彈、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安塞腰鼓、納西古樂等已經成為一個地區的文化名片和旅遊品牌。

  邵琪偉:很多地方為什麼要去開發古鎮?雖然初衷可能不是去挖掘它的文化內涵,而是去發展旅遊,但目的是為了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提高當地的知名度。文化部門、旅遊部門就有一個引導的責任。在這方面,有的地方做得非常好。例如,浙江的烏鎮,安徽的西遞、宏村,保護得原汁原味,讓這些古村落保留了歷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內涵。有歷史文化厚重感的地方和沒有歷史文化厚重感的地方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你把古鎮搞得到處是鋼筋水泥或者現代裝飾材料,就失去了文化內涵,也就沒有遊客願意前往。

  所以,建景區景點在開發建設中要考慮文化的因素,通過旅遊和文化這兩大產業的結合,保護和開發好更多有文化底蘊的地區,挖掘、整理、提升那里的文化,再通過旅遊這個渠道實現傳播、傳承。有條件開發的文物、遺跡,包括工業遺存、農業遺存,少數民族地區各種文化遺存,一定要很好地保護開發。

  “現代科技給旅遊提供了新手段,這是一種新的文化。一個國家軟實力的提升絕對離不開文化的發展。”

  【背景】過去五年,郵輪遊艇旅遊、冰雪滑雪旅遊、醫療保健旅遊、體育文化旅遊、濱海海洋旅遊等新產品、新業態不斷涌現,形成了一批旅遊消費熱點。“十五”末,我國面向海內外遊客的較大規模的演藝項目不足200個,到“十一五”末,這一數字增加到600個左右,演出達12萬場次,受眾近2億人次,印象劉三姐、長恨歌等一批獨創性文化旅遊精品進入市場。

  邵琪偉:現代科技為旅遊提供了新手段,這是一種新的文化。將來遊客拿著一部手機,可以走遍天下。既可以訂房、訂票、訂餐,又可以通過手機結算、投訴、緊急救援。還有就是旅遊裝備制造業,包括觀光飛機、旅遊房車,都要創造現代的先進文化。

  一個國家軟實力的提升離不開文化的發展。以賓館飯店管理團隊為例,現在49個國際品牌進來了,我國還沒有一個品牌真正走出去。我們應該承認這個差距,更應該不斷努力。我們所講的文化是大文化,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要把它們綜合起來推動旅遊業發展。如果中國有類似迪士尼這樣的主題公園品牌,實現了走出去,那我們的旅遊與文化水平就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十一五”時期,我國旅遊業的快速發展,既得益于我國豐富燦爛的文化遺產和文化資源,也極大促進了傳統優秀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十二五”時期,我們將繼續加大對老少邊窮地的旅遊投入,規范文化資源類的旅遊開發,提升旅遊開發的文化內涵,規劃建設一批民族民俗文化旅遊示范區,改造提升一批文化旅遊精品演出項目,持續開展文明旅遊和品質旅遊活動,讓中華文化通過旅遊走向世界,讓遊客通過旅遊走進中華文化。

  作者:班若川

編輯:王曉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