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香港《東方日報》刊出一幅香港特區政府首任律政司司長、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在中環置地廣場門口苦等20多分鐘、排隊“打車”的照片。報道說,梁愛詩自卸任律政司司長後,出入中環律師樓大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最常搭的就是出租車。
這是香港城市交通的一個縮影。
作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香港的道路狹窄而局促,平均每1000名港人僅擁有0.29公里的道路,遠低于新加坡的0.91公里和日本的9.34公里,但香港的道路多數情況下暢通無阻、秩序井然。香港順暢的交通狀況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而這主要歸功于香港發達的公交運輸和港民健康的出行習慣。
公交發達 私車放家
香港私家車少,每1000人僅擁有56輛私家車,而且私家車使用率低,這主要是因為香港是世界上擁有最高效、最方便公交係統的城市之一。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優先發展公交運輸係統一直是港府的一項基本政策。
有數據顯示,香港702萬居民,每天出行總次數加在一起超過1200萬人次,其中90%的人選擇乘坐公交工具。這個比例在世界各大城市中位居前列。也就是說,香港只有不到一成的市民每天開私家車出行。
以去年為例,香港每天有1134萬人次搭乘各種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其中地鐵426萬人次、公交大巴381萬人次、公交小巴185萬人次、出租車95萬人次,乘輪渡、纜車、班車等出行的也有47萬人次。
香港機動車總量僅為58.4萬輛,雖然私家車在數量上佔了近七成(39.4萬輛),但平日上路的機動車中,私家車只佔不到三成,另外七成是公交車,大量私家車車主平時上下班選擇公交工具,只有在節假日才會把車開出來。
成本過高 少買少開
過去近30年,香港在大力發展公交係統的同時,還通過立法、政策等行政措施和經濟手段抑制私家車數量過快增長。
數據顯示,2004年至2009年,香港的機動車共增加了5.1萬輛,私家車增加了4.9萬輛,而北京今年前9個月就新增機動車52.2萬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