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奧運後場館運營前景 從旅遊獨大到三足鼎立

時間:2010-08-10 15:35   來源:新華社

  北京奧運會閉幕兩年來,“鳥巢”、“水立方”的賽後運營成功實現收支平衡,且有盈余。不過,在9日落幕的北京奧運城市發展論壇上,業內人士指出:“鳥巢”、“水立方”目前的主要收入來源仍是參觀旅遊,成熟、多元化的商業運營模式尚未形成。

  旅遊熱潮難以為繼

  奧運會後,“鳥巢”和“水立方”成為北京最火爆的旅遊景點之一。據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愛慶介紹,截至今年7月底,“鳥巢”累計接待遊客達1300萬人次,“水立方”累計接待遊客450萬人次。這兩大標志性奧運場館的日均客流量一度甚至超過了北京的傳統歷史名勝故宮和長城。

  奧運場館參觀熱給“鳥巢”、“水立方”帶來了巨大收益。李愛慶透露,賽後運營一年多來,“鳥巢”綜合運營收入達5.5億元,“水立方”也有1.5億元進賬,其中超過七成來自門票收入。

  但李愛慶不無憂慮地說:“門票收入佔比過高,‘鳥巢’、‘水立方’的收入結構存在潛在風險。”

  這並非杞人憂天,因為公眾對奧運場館的參觀熱情總有回落的一天。來自奧林匹克公園管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入園參觀人數就比去年有所減少。

  長期從事體育場館經營研究的北京體育大學教授林顯鵬也表示,如果“鳥巢”的旅遊內涵不進一步豐富,那麼其參觀旅遊收入不可避免會出現下滑。

  競賽演出市場受困于優質資源相對匱乏

  實際上,“鳥巢”、“水立方”的經營者們很早就意識到了:僅靠旅遊門票收入不是長久之計。所以,搞商業開發、多元化經營就成了他們的發展方向。

  奧運會後,“鳥巢”先後舉辦了意大利超級杯足球賽、世界車王爭霸賽以及大型景觀歌劇《圖蘭朵》等賽事和演出活動,“水立方”也舉辦了大大小小100多場活動。不過,這一塊的經營效益並不十分理想。

  李愛慶表示,一方面是因為國內大型高端體育賽事資源匱乏,沒有像歐洲五大足球聯賽、美國NBA這樣的高水平賽事,而這些賽事正是國外一大批場館良好運行的保證。他說:“國內體育市場,如足球等大型項目,商業價值低;中國的優勢項目,大都不適宜在大型場館進行,而且票房也低。”

  此外,國內電視臺的強勢地位,也成為場館盈利的一個壁壘。“賽事舉辦方不僅享受不到電視轉播收入分成,還要承擔轉播費用,這挫傷了舉辦賽事的積極性,”李愛慶說。

  從國外體育場館的運營經驗來看,出租包廂及廣告招商是非常重要的收入途徑。但林顯鵬教授指出,由于眼下缺乏相對固定的、有市場感召力的賽事及文化演出,“鳥巢”、“水立方”等奧運場館在出租包廂和廣告招商方面自然難有作為。

  承辦國際頂級賽事不是僅靠奧運場館本身就能解決的,這需要政府部門的支持。為此,朝陽區副區長、奧林匹克公園管委會主任王春告訴記者,他們一直在積極籌劃,力圖吸引更多的世界頂級賽事落戶奧林匹克公園。

  休閒娛樂產業或另辟蹊徑

  盡管賽事演出市場不盡如人意,但李愛慶仍表示:力爭在兩三年內,使“鳥巢”和“水立方”的主營收入不再依賴旅遊門票。他的這份信心來源于多元化經營戰略的另一極——休閒娛樂業。

  上周,經過二期改造的“水立方”重新對外開放。在保留承辦大型國際賽事功能的基礎上,“水立方”變身為一個大型嬉水樂園。此外,“水立方”還增設了餐飲區、購物區,再加上探秘館、水滴劇場,成為一個提供水上運動健身、文化休閒、旅遊參觀等綜合性服務的大型多功能水上中心。

  與此同時,位于“鳥巢”三層的奧運主題餐廳也開始試營業。這里不僅擁有絕佳的視野,而且內部充滿了凸顯奧運特色的各種細節,就連菜品也不乏奧運元素,如奧運五環和火炬圖案的冷拼等。李愛慶介紹說,未來“鳥巢”還將引進酒店、電影院等,進一步延伸其休閒產業鏈。

  盡管“水立方”嬉水樂園以及“鳥巢”餐廳的生意如何尚有待觀察,但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研究員魏小安還是相當樂觀的。他表示,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就應整體定位于一個“休閒娛樂的大本營”,滿足人們吃、喝、玩、樂的各種需求。這樣才能構造出新的吸引力,從而為最廣大的公眾服務。

  記者高鵬、馬向菲、孫曉勝

編輯:王曉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