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上海市政府正式對外宣布,上海迪士尼項目已獲得國家有關部門核準,同處一座城市的另一家主題公園上海歡樂谷將正式面對來自國際娛樂產業大亨的挑戰。本報記者第一時間就此事採訪了歡樂谷所屬的華僑城集團,華僑城集團CEO兼總裁任克雷表示,迪士尼的進入將有助于共同把市場“蛋糕”做大,而華僑城將建立起覆蓋全國市場的旅遊產品體係,這是迪士尼無法比擬的優勢,中國的旅遊企業沒有理由懼怕迪士尼的到來。
而且,歡樂谷會搭上世博會的順風車,先于迪士尼賺得上海旅遊娛樂產業的第一桶重金。
共同做大娛樂市場
“華僑城歡迎迪士尼來到上海。”任克雷這樣表示,歡迎迪士尼首先是因為看好中國的旅遊市場,僅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國內旅遊市場消費就超過1000億。“就好像兩個人在一起只能吃一個很小的蛋糕,如果大家聚在一起,就可以吃到更大的蛋糕,從而使更多的人品嘗到蛋糕的美味。華僑城希望和迪士尼這樣的同行一起做大中國的旅遊市場。”
華僑城方面還就迪士尼的“帶動效應”拿出了統計數據。香港迪士尼2006年開業後,一河之隔的深圳歡樂谷2007年遊客增長率高達10.2%,並以323萬的年入園人數再次進入亞太地區主題公園十強;2007、2008年兩年,華僑城旅遊在深圳整體平均增長了15%,總計新增遊客200萬人次。同時,與迪士尼同城競爭的香港海洋公園也實現了遊客量的快速穩定增長,2008年遊客量達到了500萬人次、盈余超過了2億港元,全面超過了香港迪士尼。任克雷認為,結合迪士尼在美國、歐洲、日本以及中國香港的發展實例,迪士尼的進入並沒有阻礙其他主題公園的發展,反而會促進本土主題公園品牌和整個行業的發展,共同把市場“蛋糕”做大。
競爭在所難免
盡管華僑城表現出了“笑迎”的姿態,但雙方未來的激烈競爭已在所難免。
有消息披露稱,與全球各地的迪士尼項目相比,上海迪士尼將被列入超大規模行列,初步預算投資規模將超過100億元人民幣。而上海歡樂谷的手筆也不小,定位是“中國規模最大、景色最美、科技含量最高的主題公園”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型旅遊勝地,僅園內的首臺木質過山車就耗資億元,全園佔地面積90萬平方米,還被列為了上海市2008年重點項目。
除了建設規模的較量,市場定位是雙方競爭的一大焦點。華僑城方面強調,歡樂谷更熟悉本地文化,更了解市場的需求,具有更強的成本優勢,尤其是“產品的差異性”。任克雷表示,歡樂谷向來都是自主創新,在文化元素與高科技遊樂設施中尋找結合點,這與迪士尼注重營造童話般的夢幻氛圍,對小孩、家庭產生溫馨的吸引力有一定區別。記者發現,迪士尼公園是在其動漫等傳媒產業發展的基礎上衍生而來,而歡樂谷則重在將全球尤其是中國特色文化進行演繹,並與器械遊樂相融合,更強調項目的娛樂價值和體驗性。此外,華僑城還形成了一套自由的表演藝術體係,用以開拓高端藝術市場。
在較為敏感的價格方面,有預測稱,雙方也將有不同策略。目前上海歡樂谷門票在100到200元之間,根據節慶、假日做浮動優惠。有消息傳出上海迪士尼未來價格在300元以上,甚至到600元以上,華特迪士尼(上海)有限公司有關人士表示,目前已有迪士尼樂園的票價雖然是規模越大的總票價越高,但目前各種猜測都為時過早。
落戶上海的時間差也影響著競爭態勢。業內人士稱,一座大規模主題樂園的建成至少需要4到5年時間,這就為歡樂谷贏得了市場培育期。更為重要的,歡樂谷可乘上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順風車,先于迪士尼賺得上海旅遊娛樂產業的第一桶重金。
兩巨頭的全面較量
迪士尼和歡樂谷兩大品牌的運作者都是實力不菲的行業巨頭,其在上海的競爭最終將是企業集團綜合實力的較量。
迪士尼是老牌的全球娛樂文化業推手,其1983年就在法國巴黎投資44億美元興建歐洲迪士尼樂園,之後的東京迪士尼樂園前後共耗資近7000億日元;香港迪士尼樂園首期投資達35億美元,今年9月又宣布投資62億港元進行擴建。迪士尼還打造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其影視、服裝、玩具、食品等產品早已進入中國市場,近幾年迪士尼在中國的授權商品又向手機、電腦、DVD等產品領域擴展,這都為上海迪士尼做了很好的鋪墊。
相比之下,華僑城則是穩步在中國本土布下了歡樂谷的品牌網絡。記者獲悉,繼在深圳、北京、上海、成都完成歡樂谷的戰略布局後,華僑城今年又與天津、武漢、昆明等城市簽訂了投資總額逾百億元的大型旅遊綜合項目開發協議,由此開始了第二輪全國戰略布局。任克雷表示,預計到2012年前後,華僑城年接待遊客量將達到2000萬人次,隨後再用3至5年的時間,達到3000萬人次的遊客量,使華僑城全面進入國際主題公園第一集團軍行列。
“從根本上講,歡樂谷和迪士尼的運營方式是大致相同的,就是創造體驗。”上海社科院旅遊經濟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司馬志認為,未來雙方的競爭程度和態勢目前還很難看出,但由于國內以主題公園帶動的休閒產業的市場還正待開發,上海經濟一定會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