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曾醉心于此,停留長達一年之久。張掖有黑河水灌溉,地勢平坦, 土壤肥沃,為全國重點建設的12個商品糧基地之一,物產豐饒,以烏江米為最,古稱“金張掖”,後改名甘州,有“不望祁連山上雪,錯將甘州當江南”之佳句。張掖屬溫帶幹旱氣候,年均降水量198毫米,年均氣溫7℃。市域總面積4240平方公里,總人口45萬,其中城市常住人口10萬。 張掖旅遊資源豐富,以大佛寺、木塔寺和鎮遠樓最為著名,鄰縣有肅南馬蹄寺、山丹軍馬場、新河驛等景點。張掖有312國道和蘭新鐵路復線橫貫全境,交通便利,旅遊接待能力初具規模。

推薦徒步旅行線路:西寧-大通縣-門源縣-祁連縣-民樂縣-張掖。有寧張公路,又稱寧甘公路或227國道,全長338公里。
從西寧北行,經大通越達詈山至門源青石嘴。折西行至峨堡,折北行至扁都口,西行經民樂去張掖,三級沙礫路面。路面寬7米。該路是在西平張掖道基礎上改建而成。初是簡易公路,後改造為六級公路。20世紀70年代改造為四級公路,80年代全面改造為三級公路。1981年列入國家幹線公路。
古絲綢之路至蘭州後,分為三個支道而到達西域:
其一是由蘭州一青海民和一西寧一大通一俄保一越祁連山一扁都口一張掖一入河西到西域。晉代名僧法顯去天竺取經就走這條路。
其二是縱貫青海東西到羅布泊入西域南道。因青海曾屬吐谷渾國,所以此道又叫“吐谷渾道”。
其三是從臨洮一臨夏一炳靈寺的臨津關一西寧一扁都口一張掖入河西進西域,或從西寧直接經柴達木進入南道。這條路歷史悠久,漢代就通行,北宋時曾為于闌貢道。
由此可見,絲路分支線路三條中,兩條最終皆走西寧張掖線。因為漢唐時,烏鞘嶺難以翻越,從蘭州西進,主要從湟水谷地到西寧,或經黃河谷地繞道循化進青海後再西行。
步行線路全程描述:
西寧至大通,柏油路面,沿途農耕與工業發達,有鐵路。半道路旁有名勝古跡老爺山,以關公命名,以農歷六月六的老爺山青海穆斯林民族花兒會著稱。山上有道觀,有佛寺。文化人類學意義上有三種宗教文化匯集。沿途有北川河與寶庫河。大通城關鎮,原來的老縣城所在地,離大詈山口有40公里左右。沿途土族居民居多。山腳下南灘有大通牛場。
到大通縣西北部,砂石路面。有祁連山的入口處—大詈山口。過山即入門源縣境。山脊北,是高原牧場,松林綠草,羊群和帳篷。上山18公里,山頂不到3公里處有公路橋頭道班。
下山有20余公里到門源縣青石嘴鎮,有畜場招待所等公私旅舍。下山即進入大通河谷,尚保留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大詈山海拔四千余米,比青海東部與西部的分界線日月山還高,可見山頂終年積雪。90年代末21世紀初修了大詈山隧道,海拔3798米。比原來翻山頂低多了。
青石嘴公路段7道班附近有祁連採金地,約距西寧174-179公里處,沙金的品位高,儲量大。公路不經過門源縣城,一直向西北,入祁連縣境。沿途有景陽嶺(海拔3740米),山頂有一大瑪尼堆,有經幡迎風搖曳,是信奉藏傳佛教的土族人的功德。過嶺有大面積的天然牧場,地形平坦,水草豐美。
門源與祁連的交界處,開始進入祁連深山區。公路一路西北行,直達祁連縣峨堡鎮,位于青甘交界線上,有山丹旅社等農家旅舍。
峨堡百里河谷草原牧場鋪在兩山平緩的坡地上,海拔約為3300米左右,四周高山都在4000米以上,冬夏均有積雪,唯多少而已。這里天茫茫野茫茫,宛如千五百年前隋煬帝所見舊貌。八寶河自東向西流淌,又是一條倒流河。這里植被繁茂,沒有受到人為破壞,因此幾乎完全沒有水土流失,祖居此地的藏族,蒙古族,裕固族和回族及少量漢族,沒有破壞這里的環境。
從峨堡向北山道狹窄,東西兩翼山上有古烽火臺。山腰上有一條曲折坎坷的羊腸古道殘跡,人不能並肩,馬不能雙轡,只容單人匹馬魚貫而行,是古代通行的線路。出峨堡不遠即過扁都口,入甘肅民樂縣境。扁都口在祁連山狹谷的向北孔道上,本來就高寒,氣溫在夏日傍晚也會降至零度左右。故峨堡的家家戶戶長年以火爐取暖。據史書記載,當年隋煬帝率兵六月過扁都口,即遭遇六月雪,倉卒之下,未及準備,“士卒凍死者大半,馬驢什八九,後宮妃,主或狼狽相失,與軍士雜宿山間。”(《資治通鑒·隋紀》)。說明這里氣候有無常的劇烈變化。隋煬帝西徵,在這里滅吐谷渾而班師,海拔約3700米。
出山後,艱難祁連路段結束,一馬平川與祁連雪峰正成對照,河西走廊的坦蕩平川走來倍覺輕松。
西寧張掖線,此路若要細看風光民俗從容走,需要10 天。正常速度走,八天也可以走完。沿途有公私旅舍可以居住。唯衛生等條件遠不如城市,不能挑剔,但是能夠保證沿途食宿和洗腳的熱水。山區洗澡要防止受涼而感冒,因為高寒。沿途的公路道班也能提供若幹方便。沿途很難能夠獲得合格膠片,應該帶足。盡量不要用帳篷露宿,以免野獸或強人的危險。有時要趕一點夜路,應該帶手電和電池。要注意不要隨意扔垃圾廢物。此地本來污染非常少。
西寧至門源和祁連皆有班車。在西寧火車站湟水對面的西寧客運站出發。門源至張掖也有省際公路班車。
此線路一般只適宜6月至9月旅行。不過有極少數旅行者在4月底5月初或11月走過這條線路,並沒有遭遇過多問題。有的是徒步,有的是騎摩托或自行車。徒步旅行家余純順走這條線路便是在11月份。這一路艱苦,生活條件差。但是風景民俗絕佳。沿途有公路段養路的道班,可以提供一些小方便。徒步行在路上要謹防野獸,在熱鬧的居民點或鄉鎮停留時要提防小偷。
因為青海的夏季很涼爽,祁連山夏季也寒冷。但是過了扁都口出祁連山,便是河西走廊戈壁的酷熱。衣物食品和藥品要適當考慮這樣的地理氣候差別的需要。
西北旅遊熱,但是這條線路探險和徒步旅行的人依然很少。因為走上青藏高原的,一般直奔黃河源或西藏,很少有人再翻越祁連而到河西的。而走河西走廊的一般也想西到敦煌或如新疆,很少半途折到青海的。因此這條線路一般很少有驢友走動。也正因為如此,走這條線路更有探險意義。
此線路也可以逆向旅行,從張掖向南到西寧。這樣可以兼收夏日避暑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