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島位于中國最南端,于1988年被國務院批準建省辦特區,2010年批準為國際旅遊島。基于中央對“海南國際旅遊島”上升為國家戰略,海南要更好地發揮改革開放排頭兵的作用,不辜負中央及時代對海南的期望和使命。因此,充分開發利用海南的區位及資源優勢,發揮國際旅遊島核心城市的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城市,逐步形成“泛國際旅遊島”經濟圈,帶動我國南部區域相關省份經濟可持續高速發展,是我們要做的一件重要事。
一、打造“泛國際旅遊島”的必然性
地緣相近——廣東省雷州半島最南端(徐聞縣)與海口相距18海里,是大陸通往海南之咽喉,瓊州海峽兩岸同城化趨勢非常明顯。歷史至今兩岸經濟社會發展互補性強,一旦跨海大橋建成,連接兩地天塹變通後,將國際旅遊島的陸路延伸至大陸,實現背靠大陸,面向世界的發展戰略格局。
文化同源——兩岸三省地緣相近的市縣有著歷史文化方面的淵源關係。公元前西漢時,漢武帝“平定南越”,中原文化隨之輸入雷州半島,同時還開辟了“海上絲路”,廣東之徐聞、廣西之合浦均為這條海路的重要港口,同時設立徐聞縣轄雷州半島,另在廣西東南部設高涼縣、臨允縣,海南設立珠崖、儋耳二縣統轄海南,在徐聞縣設合浦郡管轄五縣。可見兩岸三地歷史由來已久,這種歷史文化方面的淵源關係,更易促進彼此間的合作。
產業互補——從海南國際旅遊島的目標定位中我們可以看出,它將被建成為生態環境優美、文化魅力獨特、社會文明祥和的開放之島、綠色之島、文明之島、和諧之島。“在海南這塊凈土,工業和旅遊業能否共同發展”,這種二元結構是海南政府長期研究的重點。“泛國際旅遊島”為海南科技工業發展帶來了希望。整合兩岸三地優勢資源,以錯位發展為導向,成為 “泛國際旅遊島”的供需基地。
二、建設“泛國際旅遊島”的重要意義
1、兩岸資源對接,優勢互補
產業對接——區域內的地區在借助“國際旅遊島”的政策效應,探索特色發展之路的同時,要合理分工,優勢互補,協調發展,改變過去以己為主的發展模式,轉變或共同打造為發展本區域內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如利用海南的濱海旅遊業帶動雷州半島周邊旅遊產業,打造資源互補的大旅遊區域;利用海南及雷州半島的特色熱帶農業和天然溫室,共同打造中國最大的冬春季“菜籃子”基地,確保全國冬春季蔬菜供應;利用廣西沿海的工業園區,形成互補的工業產業鏈。同時瓊州海峽兩岸旅遊資源對接互補,必將拓寬旅遊經濟產業鏈的寬度,在實現我國南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同時,提升旅遊市場的國際競爭力。
交通對接——連接粵、桂、瓊三省水路運輸,擁有大陸通往東南亞國家和中東地區海運最短距離的優勢,且具有建設三十萬噸級深水港口資源,加快瓊粵跨海大橋及快船業務的開展,打破制約兩岸經濟發展的瓶頸,共同營造海南、海北“一小時經濟圈”,努力打造中國大陸最南端的交通貿易港,成為“泛國際旅遊島”國際、國內的物流中心。人才對接——海南應對國際旅遊島新時期的發展要求,在人才總量及整體素質的提升方面都有很大的需求。“泛國際旅遊島”區域的形成,可實現人才資源共享,兩岸同工同酬。與此同時,兩岸可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科研條件,興建人才教育培訓基地,強化技能認證,合作培訓各類人才,以適應“泛國際旅遊島”的人才戰略安排。
行政架構對接——“泛國際旅遊島”是一個涉及多邊城市的共同體,其合力的發揮,需要兩岸三省的溝通與協作,以及行政體制、政策上的完美對接。然而現階段區域內還存在著嚴重的不對稱、不對接的行政格局。例如,擁有珠三角的發展背景,又作為環北部灣海陸交通紐帶的徐聞縣,與區域內的海口、北海、防城港等地級市相比,行政級別劣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與周邊城市的互動,阻礙了區域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實現。因此,海南、海北的平等對接,共同發展是泛國際旅遊島的內涵之一。
2、用“國際旅遊島”同一張名片迎接四方來客
兩岸三省旅遊資源有很大的互補性,海南有三亞聞名于世的“天涯海角”、南山寺,廣西有名揚四海的桂林山水與北海銀灘,廣東有湛江著名的湖光岩、徐聞全國最大最美麗的珊瑚礁群,盡享山海景觀。同時融入了世界級別的人類歷史文化遺址——“漢代海上絲路始發港”,將使“泛國際旅遊島”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幾者的組合以民族融合的多元文化,以藍天、白雲、空氣、陽光、海水、沙灘為色彩,在國際濱海旅遊市場的競爭中必將寫下濃黑重彩的一筆。
3、“泛國際旅遊島”的戰略意義
“環北部灣經濟圈”和“泛珠三角經濟圈”是“加強與東盟合作”的一個關鍵支撐點,其處于東北亞和東南亞的結合部,背靠中國大陸,面向東南亞,位于東盟經濟圈的交匯處,是中國南向發展的前沿,海南島正處其中心位置。輻射人口范圍超過2000萬,從軍事和經濟戰略意義上,該地區的發展有利于保衛和開發南海國家戰略,起著任何地方都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僅舉海南一省之力,是遠遠不夠的。
而且“泛國際旅遊島”對構建北部灣——東盟經濟合作區和珠三角經濟圈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對外,其利于拓展中東合作領域(湄公河流域),在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的同時,促進區域產業分工體係的形成;對內,通過海口新港、秀英以及海安港、北海、欽州、防城港等形成了環北部灣港口群,將西南出海通道建設與西部開發戰略有機結合,帶動我國中南乃至西南地區與東南亞各國的貿易交往,為我國經濟快速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成長點。
“泛國際旅遊島”上升為國家戰略,其綜合效應,必定增強我國國力,繁榮南中國經濟,加強東盟和環太平洋地區國家的友好交往和發展,其意義深遠。(全國政協委員、原全國工商聯常委、原海南省總商會會長、高級經濟師童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