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專家分析釣魚島事件:中日關係低谷 但未到冰點

2012年09月13日 08:41 來源:中央電視臺 字號:       轉發 打印

  他此行的目的確實像他所說的,他是為了來向中國進行解釋,來所謂對中國進行某種安撫,但是問題的根本不在這兒,問題的根本在于他所做的安撫都是一個基本的前提,基本前提是說釣魚島是日本的,日本對它的國有化是有權利的,大的立場是堅持的,沒有任何的變化,所以中日之間的根本的分歧是在這兒。在這個基礎之上,他說,現在我們把這個島國有化了之後,政府就完全掌控了它,政府完全掌控了它,然後石原這樣一些極端政治家就不可能在上面做太多的文章,政府掌控它以後呢,我們就不在上邊建島、不搞開發等等這樣一些活動,這樣就便于他所說的長期穩定的管理,所以這跟你說維持現狀、擱置爭議,可能就應該比較接近,他可能想說這句話。但這句話不可能對中國起到什麼安撫的作用,根本說到底,它採取所謂的國有化的舉動應該是中日建交40多年來,日本在單方面在釣魚島問題上採取的最嚴重的作用,所以他所謂試圖的來安撫中國,中國不可能接受他這種安撫,所以我們也注意到外交部亞洲司的司長羅兆輝大使在跟他談的時候,也非常強烈地表示了嚴正的立場,而且要求他們取消他們所謂的購島的錯誤決定。

  張羽:

  也就是說實際他的到來只是平復中國的情緒,在本質意義上的問題上並沒有退步,我們看到面對日本的這樣一係列的行動,和他們在釣魚島上一直採取這樣的方式,您認為現在中日雙方要談判,有沒有一個設定的前提呢?

  曲星:

  談判的基本前提是雙方都承認這個地方有爭議,都有了爭議,然後我們坐下來才可以開始談判。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中國和很多鄰國都有領土邊界上的爭議,90%以上的陸地邊界都通過談判得到了解決,所以理論上中國和日本之間完全不是不可以在釣魚島問題上進行談判,但現在的問題是日本根本就沒有爭議,既然沒有爭議,還有什麼可談的呢?所以在目前的情況下,它否認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兩國存在爭議,如果沒有爭議,建交談判的時候,田中角榮為什麼主動提出來要談釣魚島問題,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的時候,當時的園田直首相為什麼主動要跟鄧小平說,我們談一談釣魚島問題,當時中國領導人說我們把它放一放,讓歷史來解決,我們擱置爭議。如果說沒有爭議,為什麼現在中日之間出了這麼大的外交上的危機?為什麼不斷地有中國的保釣人士要上去?為什麼他本身要派人到中國來,向中國來進行解釋,就釣魚島問題他們進行解釋。這些其實都是爭議的表現,所以現在來說他否認他有爭議,既然他否認有爭議的話,所以他也不會接受坐下來進行談判,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張羽:

  其實如果今年沒有釣魚島事件,今年應該是中日關係相對親密的一年,因為今年很特殊,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本來想利用這樣一個契機,兩國政府可以把中日關係推到一個新的高度,但是現在來看的話,似乎中日關係要進行重新的調整了。

  解說:

  釣魚島是中國的!釣魚島中國絕不退半步!這應該是眼下每一個中國人最關注的話題。校園里挂橫幅、私家車上貼標語,很多人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內心的情感。再看看這張網友制作的圖片,釣魚島上插滿了中國國旗,面對國家利益、面對著領土和主權、面對那段不容否認的歷史,每一個公民都需要行動起來,而一些演藝界人士也用他們的方式表達著對日本政府非法購島行徑的抗議,這是9月9日晚第26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頒獎典禮。

  字幕提示:

  文章:

  我是憑借《雪豹》拿的這個獎,我只想說,代表劇中人物說一句話就是釣魚島是我們中國的!

  解說:

  在此之前,孫楠在上海舉辦演唱會期間,喊出了:釣魚島是中國的!演員李冰冰則拒絕到日本東京進行電影首映宣傳活動。同樣取消了赴日行程的還有中國文化學者余秋雨。昨天余秋雨正式通知日本方面,鑒于日本政府近期來的種種行為,他決定不出席9月22日在日本京都召開的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研討會。

  而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的錯誤行徑,也影響到了一些地方舉辦的活動。上海市旅遊局局長道書名在昨天舉行的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目前形勢之下,暫時不以原先方式組織日本花車參與巡遊,包括“日本大阪觀光協會”和“日本香川縣政府”的兩輛花車。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人楊俊補充表示,我們很珍惜與各國人民的友誼,但是在領土主權問題上,我們不會有絲毫退讓。來自日本共同社昨天的報道,正陪同日本福島縣知事佐藤雄平在中國訪問的隨行人員透露說,原定11日上午在北京舉行的佐藤和中國民用航空局局長李家祥的會談已被取消。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的非法行徑也影響到了日係汽車在中國的市場。

  崔東樹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合會副秘書長:

: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