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貴州兩年“空降”12名縣委書記 引發多方關注

2012年08月29日 09:46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1.        

  “現培養幹部,發展等不起”

  既要“轉”又要“趕”,關鍵在于選好帶頭人

  說到貴州,“落後”是一般人的普遍印象。

  的確,貴州是全國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多項經濟指標在全國挂末。發展速度不快、經濟總量不大和發展方式粗放、經濟質量不高兩大問題,是制約貴州發展的突出矛盾。下一輪的發展,全國已進入以轉變發展方式為重點,而貴州既要轉方式,又要提速度,面臨著既要“轉”又要“趕”的雙重壓力、雙重任務。

  “郡縣治,天下安。”縣一級在黨的組織結構和國家政權結構中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地位,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政權穩固的重要基礎。縣委是全縣的領導核心,一個縣工作的好壞,關鍵在縣委;縣委工作的好壞,關鍵在縣委書記。

  “貴州的縣委書記肯幹事、能吃苦,但熟悉工業經濟、城鎮化建設、園區建設、招商引資、農業產業化等方面工作的還是太少,很難適應加快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貴州省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侯正茂在解釋此番“大動作”的背景時說,“現培養幹部,發展等不起,從相對發達地區引進一些幹部擔任縣委書記,是個借智借力、便捷有效的好辦法。”

  當丹寨縣縣委書記張淼第一次看到貴州省委選調幹部任縣委書記的通知時,腦海中立即浮現出一個信號:選調幹部要有鄉鎮和縣級班子工作經歷,且從事過園區開發、城鎮建設和農業產業化。把這個信號與全國發展大趨勢聯想在一起,張淼得出一個判斷:貴州省委在選擇引來就能用、能夠解決突出問題的幹部。

  “到貴州的當天,省委組織部的同志和大家交流,說我們‘來得恰逢其時’。”引進幹部、晴隆縣縣委書記許風倫回憶,當時還不太明白其中的深意,等到了晴隆深入調研後,他才更深地理解了組織的重托,明白了肩上的擔子有多重。

  貴州的縣,多數經濟基礎較差,工業基礎薄弱,交通不夠發達,城鄉差距較大,貴州要“轉”得好、“趕”得快,縣域經濟實現跨越發展至關重要。近年來,貴州省委提出“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主基調和工業強省、城鎮化帶動的兩大戰略。實現這樣的藍圖,要求各地的主政者必須熟悉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擁有先進的發展理念,掌握成熟的發展管理模式。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2010年,貴州拿出城市經濟和商貿經濟發展較好的貴陽市南明區,發展邊貿經濟有優勢、具備一定工業基礎的黔南州獨山縣,從發展水平較高、外向型經濟發展較快的江蘇引進縣委書記;拿出全省產煤大縣畢節市金沙縣,從煤炭產業發展歷史較長、經驗較豐富且安全生產管理優勢明顯的山東引進縣委書記;2011年,又拿出9個經濟相對欠發達、但具備較好發展潛質的縣,從江蘇、山東、浙江、河北、重慶等省(市)引進縣委書記。

  按照設定的要求,引進人才須具有縣委副書記、或常務副縣長、或黨政交叉副縣長、或縣委常委的任職經歷,年齡在45歲以下,有一定基層工作經歷,抓經濟工作經驗豐富。

  之前曾任江蘇海安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的潘志立,有過多年主抓經濟發展的經歷,這無疑讓他在推動獨山縣域經濟發展時擁有經驗優勢。用他的話說,到獨山工作,人生像是“從終點又回到了起點”——貴州現在走的道路,正是沿海一帶十幾年前的發展道路,“既然來了,就要讓當地的發展快走好路、少走彎路,培育一些已經成熟的發展模式。”

  從引進的2批人選看,10人有較豐富的工業經濟、園區開發、招商引資領導工作經驗,2人有較豐富的農業產業化領導工作經驗。引進的12位縣委書記,平均年齡42.6歲,最大的45歲,最小的36歲;博士、碩士5人,大學本科7人;正處級2人,副處級10人;女幹部1人。

: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