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巡檢司設立和宋元對臺的管轄

時間:2001-04-10 17:24   來源:
  唐宋以來,大陸因屢受戰爭的禍亂,百姓流離失所。尤其是宋朝南渡,政府偏安江南,沿海百姓渡海求生的人越來越多。到了元朝,到澎湖的漢人更多,他們已在此地建造茅屋,過著定居的生活,不僅到海上捕撈魚蝦,而且在島上種植胡麻、綠豆,放牧成群的山羊,形成男子耕、漁、牧,女子紡織的聚落社會。大陸漢人開拓澎湖之後,開始向臺灣島發展。據親自到過臺灣的元代著名地理學家汪大淵所著《島夷志略》記載,當時臺灣東部高山峻嶺,林木蔥鬱,西部平原土地肥沃,種植黃豆、黍子。大陸商人將處川的瓷器等貨物運到臺灣與當地土著居民交換硫黃、黃蠟和龐皮。  
  隨著大陸人民的不斷遷居澎湖,宋元政府注意並開始了對澎湖的管理。
  曾在福建任官的南宋著名詩人陸遊(1125─1210)的感昔詩說:“行年三十憶南遊,穩駕滄溟萬斛舟。嘗記早秋雷雨後,舵師指點說琉求。”由此說明東南沿海百姓對琉求(臺灣)是了解的。
  南宋乾道年間已派兵到澎湖巡防。宋代文獻《汪公行壯》中記載,1171年(乾道七年)汪大猷當泉州郡守,當時海上有沙洲數萬畝,稱為“平湖”。時有毗舍邪人侵入,割盡人民所種的作物。後來,為保護當地百姓的利益,汪大猷在平湖建造房屋對200間,派軍民屯戍。這里所說的“平湖”,就是澎湖。稍後,宋人趙汝適的《諸蕃志》寫道:“泉有海島曰澎湖,隸晉江縣。”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澎湖已有不少居民,並在那里定居,而且已經從事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種植。更值得注意的是,宋朝政府已經在澎湖戍兵防守,澎湖已經歸福建晉江縣管轄了。這是封建政府第一次在臺澎地區正式駐軍。
  《元史·琉求傳》說:“琉求在南海之東,漳、泉、興、福四州界內,彭湖諸島與琉求相對。”從對地理位置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這里的琉求指的是臺灣。
  公元1280─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要求日本鐮倉幕府朝貢,因被拒絕,于是出兵徵討日本,途經流求(臺灣)和澎湖。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海船副萬戶楊祥請求帶兵6000人前往流求招降,如其不服就發兵攻擊,朝廷從其請。當時有從小生長福建沿海、熟知海道利病的吳志鬥主張先從澎湖發船往諭,了解水勢地利,然後發兵。當年10月,元政府命楊祥為宣撫使,給金符,吳志鬥為禮部員外郎、阮鑒為兵部員外郎,給銀符,往使流求,這是元朝當局經營流求的開始。第二年,他們從汀路尾澳起航,船行不久,望見一個低而長的島嶼,楊祥以為已到流求,率眾船停靠島邊,命令劉閏帶領200余人分乘11艘小船上岸。島上的人聽不懂他們的話,引起爭執,元軍被殺 3人,不得不撤到船上,繼續航行,抵達澎湖。第二天,因吳志鬥失蹤,只好返航,招渝流求的任務沒有完成。過了5年,成宗元貞三年(1297年),元朝政府改福建省為福建平海等處行中書省,並由福州“徒治泉州,以圖流求”。同年九月,福建平章政事高興派省都鎮撫張浩、福州新軍萬戶張進二人率軍再次赴流求招諭。這七八年是元朝積極經營臺灣的時期。大約就在這個時期,為了便于對流求的管理,在1292─1294年元政府在澎湖設立了巡檢司,隸屬于晉江縣、巡檢職位很低,只有九品,主要負責巡邏和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澎湖巡檢司的出現,說明元朝政府已經在這個地區設置了行政管理機構。
  宋元兩朝在澎湖、臺灣的設官建治,說明早在12─13世紀,臺灣就已經歸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了。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