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離離:情漠漠魂離離那些詞那些事

時間:2013-07-04 09:29   來源:搜狐讀書頻道

  思凡

  【西江月】

  惠洪

  十指嫩抽新筍,纖纖玉染紅柔。人前欲展強嬌羞。微露雲衣霓袖。

  最好洞天春曉,黃庭卷罷清幽。凡心無計奈閒愁。試撚梨花頻嗅。

  都說,人大了,便要跟純真的世界揮手告別,開始融入另一個世界。昨天、今天、明天,也許每一天都不是真實的你,就像你的名字會被人提起,而內心卻被人忽略。有的人,戴上面具,面具成了自己;有的人,戴上面具,面具卻始終不是自己,倣佛一枚落葉堅持秋天,一根幽弦執著相思。

  與這闋詞結緣,無異于與一個情僧結緣,他身披袈裟,卻時作情辭,他就是惠洪,北宋著名的浪子和尚,詩僧。據吳曾的《能改齋詞話》載,這首《西江月》是惠洪贈給一位女冠(道姑)的。她出現在他的詞里,多情如他,凡心亦如他,一卷《黃庭》讀罷,本該煙水兩忘,清凈自持,而她卻捻起梨花,放在鼻尖頻頻嗅著香氣,似在尋找春天的蹤跡,尋找那已失落的前塵舊夢。他們心里,都有一座通往紅塵的橋,美麗而虛幻,望著它,有說不出的無奈與惆悵,一種心情,兩處閒愁。

  而我從詞中的女冠形象,更多想到的是《玉簪記》里的陳妙常,她的故事,正好可以移來給這闋詞作一個注解。

  故事里,陳妙常因逃避戰亂,不得已在女貞觀出家。出家對于她來說,如同被繩子緊緊捆綁。佛說應如是住,道講屏息囂塵,她做不到,她成不了佛。青燈古佛,冷月凝霜,面對鏡中的自己,她幾乎辨認不出。有時在樓閣上,她眺望處在戰火中的故鄉;有時在樹林里,她為師姐師妹們撫琴,任花落在弦上。她在眺望與琴聲中為自己松綁。

  她渴望自由,渴望愛情。終于有一個男子走進了她的世界。他叫潘必正,是觀主的侄子,落第後無臉回家,來寺觀棲身,希望在這里安心讀書,再戰春闈。

  只要有風,一朵小花也能散發它的芬芳,傳遞給生命中經過的人。對于妙常來說,潘必正既是那陣風,也是那個人。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