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仰視和俯視汪國真都是誤讀

時間:2015-04-27 10:05   來源:新京報

  流行符號 殊途同歸的青春

  有位詩人朋友得知汪國真去世的消息後,表示不想談論他,因為“容易給人造成誤解,以為我在談論汪國真的詩歌”。這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是,汪國真不是詩人,他寫的也不是詩。

  我理解這位詩人的擔心,當你真的讀過很多古往今來其他詩人的詩作之後,再來看汪國真,的確過于淺顯。談論汪國真的文學價值,遠不如談論他作為流行文化符號的價值更大。與此同時另一個問題是,表達對汪國真的不屑,也並不表示文學素養相對更高,俯視和仰視都是對汪國真的誤讀。

  這就好比我並不喜歡郭敬明等一批時下流行的青春文學作家,但我很能理解他們為何走紅。二十年前的汪國真,與現在的郭敬明並沒有多少不同——他們代言著一代人的心聲,填補著一代人的空虛,他們在時代需要他們出現的時候走到臺前,踏準了節拍翩翩起舞。他們當然會贏得很多掌聲和歡呼,而且除了他們,還能有誰呢?

  不過二十多年過去,文化符號與文化符號之間,還是出現了相當巨大的分裂。如今郭敬明的讀者,那些十幾歲的少年應該不會再讀汪國真了,因為即便同樣書寫青春的憂傷,此憂傷也非彼憂傷。汪國真詩歌的關鍵詞,比如純真、奮鬥、羞澀、友誼,已經沒辦法再撥動年輕讀者的心弦。被其他詩人和評論家批評“淺白”的汪國真,也許在今天郭敬明的讀者群看來,還是顯得扭捏糾結——相愛何必牽手,直接上床可好?成功何須奮鬥,錦衣玉食可好?

  從這個意義上說,一代又一代青春偶像,各領風騷十幾年,都是殊途同歸。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也都是泛黃的老照片,面目模糊,只剩回憶。(武雲溥 媒體人)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