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李丹舟:臺灣眷村給兩岸提供新思考

  時間: 2015-04-24 18:15     來源: 香港中評社     
 
 

  中評社三亞4月15日電(記者楊犇堯)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係李丹舟在第七屆青年學者論壇發言表示,眷村既非“鐵幕”論述之下意識形態的産物,也非各類懷舊文化商品所形塑的溫情社區,更不是外省人聚落、去外省人聚落論述所標榜的本土身份政治。

  李丹舟表示,眷村建築空間的多元構成為讀解臺灣歷史的動態生成提供了一種充滿異質性的視覺再現,同時。,因眷村改建而導致大量眷村建築消失的當下,有別於官方的文化景觀保存策略,不少眷戶參與到文化保存的實際經歷揭露出一種無處安放的左右為難——因歷史的錯置而不得不在他鄉的土地上安家落戶,因土地的資本化而不得不為落地生根之後的家園進行持續的抗爭。

  李丹舟説,迄今為止,眷村文化保存仍然是一個充滿矛盾的衝突場域。與其爭論“為什麼要保存”而陷入族群撕裂的無盡分化之中,“如何保存”的實際應用和具體操作相對來説更能在不同的利益集團之間達成共識。

  “作為南臺灣知名的陸軍眷村,屏東勝利新村的活化再利用經驗或許可為左營海軍眷村的文化保存提供參考。參與到活化工作的建築系教授顧超光透露,全村的硬體建築得到相應的保存和修繕,其中位於青島街106號的日遺官舍改為“將軍之屋”,用於展示眷村文物,例如軍服、軍帽、軍事地圖等等。”李丹舟表示,“位於青島街97號的軍歌館,作為已被登錄為眷村歷史建築的日遺職務官舍,目前用於展出臺灣軍歌的發展史和相關作品。其他的眷舍在修繕之後,由政府委外標租給相關業者,用於經營軍事主題餐廳、咖啡館與文創工作室。此外,勝利新村在保存工作中也注意凸顯軍事元素,例如將飛機副油箱改為水塔的景觀,保留防空洞、通風口和編竹夾泥墻等眷村建築的特色。”

  李丹舟説,隨著2008年以來臺灣開放大陸游客赴臺旅遊,越來越多的大陸游客開始認識眷村這一獨特的都市地景。如果説“竹籬笆”是大多數大陸民眾對臺灣眷村的第一印象,那麼,走近“竹籬笆”、甚至打破“竹籬笆”的藩籬則指向的是從《寶島一村》的悲歡離合走向更為豐富的在地社區文化。這不僅意味著了解一個隱性的當代臺灣社會的開端,同時也提供了兩岸重新思考1949這一歷史斷裂節點的新契機。

 
編輯: 李傑     
 

 

地址(ADD):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東路1號院5號樓文津國際公寓三層 郵編(PostCode):100084
電話(TEl):86-10-62770319 ,62792151 傳真:86-10-62770420
全國臺灣研究會版權所有 台灣網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