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通”
“大三通”是實現海峽兩岸直接“通郵、通航、通商”的簡稱,最早在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告臺灣同胞書》中提出,它反映了兩岸人民的迫切要求。開闢兩岸直達郵路、直達電路,可以滿足民眾需求,節省經轉費用,提高各類郵電服務品質;兩岸直接航行,可以為兩岸民眾提供安全、便捷、經濟的交通運輸條件,可以進一步擴大人員往來與兩岸經濟合作,共同發展,共同繁榮。中國政府主張,不以政治分歧去干擾和影響兩岸的經濟合作,而臺灣當局則以所謂“對等”、“安全”和“尊嚴”為藉口,拒不開放直接“三通”,並以此作為政治籌碼,要我們在“對等政治實體”和“國際生存空間”等重大政治原則問題上做出讓步,這是人為地製造“三通”障礙。但是,20年來,特別是近年來,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和江主席八項主張的指引下,經過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兩岸人民的共同努力,海峽兩岸關係發生了歷史性的巨大變化。兩岸同胞近38年的隔絕狀態被打破,臺灣海峽局勢走向緩和,兩岸民間的交流蓬勃發展。從1988年至1998年,已有超過1300萬人次的臺灣同胞來過祖國大陸,祖國大陸同胞赴臺也累計達24萬人次,其中應邀赴臺交流的有4萬多人次,交流項目近5000項。臺灣同胞投資祖國大陸協議金額約400億美元,實際到資約200億美元。經香港的兩岸間接貿易累計超過1200億美元,臺灣對祖國大陸出口占臺灣出口的第二位,兩岸經濟互補互利局面逐漸形成。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兩岸間接通郵、通商、通航等已遠遠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加上香港、澳門已回歸祖國,兩岸人民特別是臺灣工商界對於儘快實現兩岸直接“三通”的呼聲愈來愈高。臺灣當局對於兩岸直接“三通”一拖再拖,拒不開放的做法,已經給兩岸人民特別是臺灣工商界帶來許多不便,大大增加了他們的社會成本,如再繼續下去,會越來越不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