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資料  >  特別推薦  > 正文

調查稱僅有2.62%的人讀過《三國演義》(圖)

2014-10-14 17:53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上海市長寧區中小學校全面開展“中華經典詩詞”誦讀教育,以循序漸進的“浸潤式”教育引導學生感悟傳統文化。圖為中小學使用的《中華經典誦讀》教材。 新華社發

  山東省無棣縣的新華書店,路曉珂小朋友(右一)和夥伴們閱讀自己喜愛的圖書。本報記者 郭俊鋒攝

  讀經典還是追流行,對於今天的孩子來説,這是個問題。

  由新閱讀研究所聯合北京十一學校歷時三年共同研製的“中國中學生基礎閱讀書目”日前出籠。《紅樓夢》《邊城》《老人與海》……一眾經典悉數在列,該書目研製總主持人、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在發佈會上明確表態,在他眼裏,“不讀這100本書的學生不是合格的中學生”。

  幾乎在同一時段,一項總計15萬人參與的“百本經典閱讀”情況網路調查公之於眾,結果顯示,讀過《三國演義》的人最多,但也只有2.62%,讀過《百年孤獨》的人很少,僅有1%。

  讀經典,理想與現實真的如此遙遠?當經典遇到新生代,我們又該如何疏導?

  經典書籍是“佳釀”

  “讀書就要讀經典”,幾乎所有對於閱讀的警世良言都少不了這一條。從小學到中學乃至大學,孩子們讀著各類推薦書目長大。

  記者找來了一份北京某小學的推薦書目,一年級有《弟子規》《法布爾昆蟲記》《三字經》等,二年級是《狐狸列娜的故事》《千字文》《愛的教育》《綠野仙蹤》……六年級是《紅樓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戰爭與和平》《童年》。在記者的調查中,經典書籍幾乎佔據了各類書單的主要位置。

  近期在網路上被廣泛轉載的“15位知名大學校長推薦書單”,同樣充滿了對青少年閱讀經典的“期許”,《鄉土中國》《中國哲學簡史》《平凡的世界》等均名列其中。

  在北京西單圖書大廈,張先生正在翻閱《平凡的世界》,這本十八歲時讀過的書令他至今記憶深刻,“書中主人公的故事一直激勵著我,苦難是閱歷更是動力”,有時間的時候,他還會反覆閱讀。

  經典的價值顯然正是它被一再推薦的理由。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在推薦義大利作家普裏莫·萊維的《被淹沒和被拯救的》時就説:“物質生活的豐富,不能取代精神與心靈的豐滿和富足,願大家多讀書,讀好書。”

  長期從事語文教育研究的北京師大二附中李煜暉老師曾經態度鮮明地將書以“經典”與“糞土”相區分。在他看來,“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書籍是‘佳釀’,而青少年正處於閱讀的黃金時代,這些書能夠為他們打好閱讀的底子、審美的底子和人格的底子,即使在今天也很有必要去讀。”

  興趣少 沒時間 經典難啃?

  “好不容易翻開老師讓讀的書,沒讀幾篇,肯定又忍不住拿起那些奇幻、打鬥的書去了。”這位三年級孩子媽媽的煩惱,在記者調查中得到了印證。

  北京市豐台區某重點中學的高一學生高夢迪看的經典也不多。課餘時間有限的她直言不諱,看一些經典存在著“功利目的”,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傲慢與偏見》才在這種情況下讀完。朱永新對此有自己的理解,“在這個為考試而忙碌的時代,長期堅持閱讀,跟隨經典而行很不容易。”

  剛給學生講完《紅樓夢》的語文老師胡傑認為,“部分經典存在時代局限性,讀不懂這些作品也不難理解,更別説主動去讀了。”根據2013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對近三千人進行的調查,最後列出的“死活讀不下去的書排行榜”,四大名著悉數上榜,其中《紅樓夢》更是高居榜首。高夢迪回憶自己讀《紅樓夢》時,幾乎快看不下去了,“書中的古詩詞太多了,有的根本看不懂。”對於書中所表達的一些情感,她也難以理解,“有很強的距離感”。

  相比之下,他們這一代青年人更願意讀自己感興趣的科幻題材的書,最近流行的《三體》等小説就深受中學生的喜愛。“00後”的劉宇同的書包裏總是裝著一本這樣的書,“我喜歡讀輕鬆、有趣的書,畢竟屬於自己的閱讀時間很少”,他同樣對被人們視為“大部頭”的經典連連搖頭,“根本看不完”。

  當然,網路閱讀更加劇了青年學生與經典之間的距離。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的調查顯示,2013年我國成年國民每人平均每日讀書時間不足14分鐘,每人平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7本;數字閱讀(網路閱讀、手機閱讀等)的接觸率為50.1%,較2012年上升9.8%。“青年人受網路閱讀的影響可能更為嚴重”,李煜暉認為,“碎片化的網路閱讀很難與紙質閱讀相提並論。這種‘淺閱讀’方式拉開了青年人和經典之間的距離。”

  經典究竟怎樣潤物細無聲

  每週一節的閱讀課是高夢迪和同學們最喜歡的,他們可以隨便閱讀任何想看的書。胡傑老師認為,“閱讀是一種個人化行為,提高學生們對經典閱讀的興趣,我們只能進行引導”。

  高夢迪還記得胡傑老師在課堂上放過《悲慘世界》的電影。在看完電影后,她主動找來《悲慘世界》這本書來讀,這是她讀完的第一本世界名著。原本以為《悲慘世界》是枯燥乏味的她,看完書之後感覺完全相反,“在這部書裏我看到了人性的閃光點,讓我覺得要做一個正直的人”。

  北京師大二附中文科實驗班將“學生興趣”和“學習需求”並重,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經典閱讀,讀書會和文學沙龍已經成為學生們閱讀交流的重要平臺。除了調動起閱讀興趣,李煜暉認為,“讀經典是從容、持久的事情,不一定要用大塊時間去閱讀,睡前讀一會,課間讀一會,積少自然成多”。同時,他認為在閱讀時對待書籍的態度也很關鍵,“不要懷著朝聖心態去看待它,而是把這些經典當作普通朋友,可以存在疑問,甚至是提出質疑。枯燥乏味只是暫時的,邁過這道坎,收穫肯定很多”。

  學生方宇就是在專項閱讀課程上讀完了《世説新語》,“看完這些精煉的小故事總是能引發我的思考,成為我了解傳統文化的入門”,《聊齋志異》和《莊子》已經列入了他的閱讀計劃中。(本報記者 陳 鵬)

[責任編輯:普燕]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